频繁药检,意欲何为?(巴黎奥运会记事之五)

自从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以来,即要求运动员在和平、健康及公平竞争宗旨下追求最佳成绩;但由於竞争激烈及医药发达,使得运动员转而寻求药物帮忙,以改善训练的效果及调整体能状况。为了杜绝这种违规现象,从1955年起,国际奥委会制定了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测的若干规定。所谓兴奋剂检测,是指赛前、赛后甚至平时,各级体育组织派专门的检测人员对运动员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使用了违禁物质或违禁方法。按规定,兴奋剂检测有尿样检查和血液检查两种取样方式,尿检是主要方式,而血检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对付那些在尿样中难于检测的违禁物质和违禁方法。
按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兴奋剂检测通常采用以下办法:
获得各项目第一名或前几名的运动员必须受检;
获得各项目第一名的必须受检,第二至第八名抽查;
从各项目的优胜者(如决赛前八名)中以抽签方式决定抽查1至数人;
从各项目的全体参赛者中,以抽签方式决定抽查1至数人;
在集体项目中,从各队中以抽签方式决定各抽查1至数人;
在有纪录的竞赛项目中,凡破世界纪录、洲纪录、全国纪录或运动会纪录者必须受检。
上述规定,除了适用于奥运会外,还适用于其他不同类型的大型运动会。
兴奋剂检测既然是使运动员得以公平竞争,因而在实施检测的时候,也应公平进行,不能厚此薄彼。但据报道,这届巴黎奥运会兴奋剂检测机构却出现了极不公平的现象。据中国游泳国家队营养师于良发文表示,到了巴黎10天,全队31名运动员被国际兴奋剂检测组织(ITA)查了近200次; ITA的工作人员都直言,中国队被查得太多了,而且没想到配合度这么好,要是换了其他队伍,早就到处投诉了(见附图)。据中国游泳奥运冠军张雨霏回忆说:“在2020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运动员接受兴奋剂检查的次数是全世界最多的!”
去年(2023 ),中国游泳运动员东京奥运会两金得主张雨霏,总共接受了43次国内国际兴奋剂检查,包括27次赛外和16次赛内检查。但据报道,与她同项目的加拿大女子、100米蝶泳奥运冠军麦克尼尔的检查总数则是11次,包括7次赛外和4次赛内检查;瑞典奥运冠军舍斯特伦的数字是10次,含7次赛外加3次赛内;另一位美国奥运奖牌获得者胡斯克的检查次数为10次,含6次赛外加4次赛内。21岁的沃尔什在6月举行的美国奥运选拔赛中爆冷打破女子100米蝶泳世界纪录,还是福冈游泳世锦赛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冠军成员,而她去年竟然没有接受过一次兴奋剂检查!(见附图)这能说公平吗?与张雨霏遭遇的情况相似的,还有覃海洋,2023年他的兴奋剂检查数字达到46次,包括24次赛外和22次赛内。女子中长距离自由泳的“棒棒冰”李冰洁,则接受了42次兴奋剂检查,含24次赛外和18次赛内。
2023年尚且如此,到了巴黎奥运会前夕,更是加大了对中国运动员的检查力度。据说,早晨6点还没睡醒就来了,中午午休也来,只能在酒店大堂沙发休息,晚上9点多还来要一直熬到下半夜……
总之,反兴奋剂组织在半夜突击检查的做法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不满。这不仅影响了中国运动员的休息和比赛状态,也暴露了国际体育竞赛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衷心希望在未来的赛事中,运动员们能够在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环境中竞技,展现出他们最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