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

昨天(6月22日)早上,在陕西咸阳师院任教的朋友张君看完我的博文《体育,你就是生命的动力》后,在“评论”中写道:“建议把毛主席的《体育之研究》,也同时选摘发布,中西合璧,兼容并蓄。”我当即回复:“好意见,我照办(意即向有关部门建议)。”嗣后,张君又补发了一句:“西体宣传部门应该这样做。”在我们学校的宣传部门还没有“选摘发布”《体育之研究》之前,我先在朋友圈里,像介绍顾拜旦的《体育颂》一样,向我的亲友简单介绍一下《体育之研究》。
《体育之研究》发表于1917年4月1日出版的、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作者是 “二十八画生”(毛泽东的笔名。繁体字毛澤東共有二十八画)。1958年3月第5期《新体育》,重新横排发表;人民体育出版社印了单行本。在《体育之研究》文章里,青年毛泽东以近代科学的眼光,就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阐述。在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并贯穿他一生的体育思想:“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意思是:想要让人们的精神变得文明,应该先让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健;强壮健康的身体,是创造文明、改变世界的前提。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发表于2009年04月22日、由张国基撰写的《回忆五四运动前后的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张国基写道:“我一八九四年三月生于湖南,晚于毛泽东同志诞生三个月又二十一天。一九一五年,我考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毛泽东同志已念完二年级。他在第八班,我在第十三班。毛主席在一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简称)的五年里,把体育锻炼一直看得很重要,经常对我们说:要有坚强的体魄,才能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我还在一些文章中看到,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就读时,爱踢足球,是守门员;爱打篮球、乒乓球;爱游泳;爱洗冷水浴。
青年毛泽东为什么要写《体育之研究》?据介绍,1917年,24岁的毛泽东,有鉴于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里,讲的还不充分、不全面,尤其对青年的健康体育(这关系到国民文化素质与精神体魄)缺乏论述,几成空白;而当时社会的现实是,“国力苶(音nie二声)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为了弥补陈独秀的疏漏,为了改造中国与社会,毛泽东认为,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方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而强意志”。于是,慨然执笔写下《体育之研究》。
《体育之研究》共分八个部分:第一
《体育之研究》发表至今,已有107年了。在2017年纪念《体育之研究》发表一百周年之际,国家体育总局、北京体育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单位,都以不同形式,召开纪念活动。学者们认为:毛泽东阐述的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以及“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的思想,奠定了毛泽东体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基础。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是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史上的力作。这篇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不朽之作,今天读起来,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睿智和远见卓识,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体育之研究》,全文5500多字。受博文播发的字数限制,恕不复制原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