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健康与否的权威标准,不是疾病,而是功能

昨天(4月11日),朋友都君给我发来了一个世界卫生组织谈衡量健康老人应具备哪些生活功能的视频。视频介绍了健康老人应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包括6项内容,即能自己吃饭、穿衣、洗澡、梳洗、如厕、行走。不能完成1-2项的老人,被称为轻度失能老人;不能完成3-4项的老人,被称为中度失能老人;不能完成5-6项的老人,被称为重度失能老人。二是工具能力功能,包括了8项内容,即能接打电话、购物(网购也算)、做饭(煮方便面也算)、洗衣服(用洗衣机洗衣服也算)、收拾家、乘公交(打车也算)、服药、管钱。能具备这8项,就算是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视频漏了一项功能,那就是健康老人还应具备高级日常生活能力功能。这一部分是指与生活质量相关的高水平活动,包括娱乐、职业工作、社会活动等能力。具有“高级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肯定也具有“日常生活能力”和“工具生活能力”。这样的老人,堪称“健康老人”。
我们国家的卫健委也于2022年公布、2023年3月起实施的“健康老人标准”(第四版),共9条。排在首位的是“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三项生活功能能力)。其余8条,分别从重要脏器功能、健康危险因素受控、营养状况、认知能力、心态健康、生活方式、家庭社会活动、社会适应能力等8个方面进行评价。
我们国家卫健委曾经于1982年、1995年、2013年制定过三个版本的“健康老人标准”,但都没有关注过老人生活自理问题(即功能问题)。只是从2022年开始,才按最新的老年人健康评价标准,把“生活自理问题”列入评价范围,并把它排在首位。“健康老人评价标准”最突出的已不再是儿女们心心念念的“营养状况”,担心营养跟不上;也不是老人们因身体衰老出现的各种慢病,担心慢病会严重影响寿命,而是“生活自理表现情况”。
为什么“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成为老年人健康评价的首要标准?专家们做了必要的解读:1、生活自理,首先排除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他们不乏长寿,但不健康,生活质量很差。2、老年人生活自理,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信号灯”,而且是一个“综合科目”,要达到和维持高分不容易,含动脑、操心、睡眠、饮食、运动、社会活动等诸多因素。3、现代社会深刻变革,大量儿女孙辈没有和老年人共同生活。此时,自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拖累年轻一代。
2022年最新版的“健康老人9大标准”,把“生活自理能力”作为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强调也健康老人必须具备生活自理功能能力。这些都反映了健康观念的更新,盼望老年人努力活出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健康老人评价标准内容的变化,告诉我们,只要生活能自理、或基本自理,尽管有些慢病,也不必畏惧。老年人有些病很正常,没有一点病,倒是不正常。与慢病共存是常见现象。健康观念的变化,作为老年人,一定要积极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不拖累儿女,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健健康康地过好余生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