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相伴,救在身边

“爱心相伴,救在身边”,本是2019年5月8日第72个“世界红十字日”的主题,现在似乎成了红十字会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行动指南。昨天(4月9日)下午,身穿印有“爱心相伴,救在身边”红色马甲的中国红十字会注册志愿者赵睦同志,应学校离退休工作处的邀请,在离退休职工“第三活动室”,给离退休人员介绍了急救知识及操作方法,旨在增强每个离退休人员的自救互救意识,安享幸福晚年。
急救知识普及活动由离退休工作处朱舰处长主持,红十字会“志愿者”赵睦同志介绍了心源性猝死时的心肺复苏。赵睦同志说,心肺复苏在临床上要符合三个标准:1. 没有意识;2. 没有呼吸;3. 没有心跳。只有确认符合三项标准时,才可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当患者发生了意识不清、呼吸停止、心跳停止时,心肺复苏可以作为一种急救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肺脏的呼吸功能以及心脏的泵血功能。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赵睦同志特别提醒,有些患者会因体内某些原因导致休克情况发生,但呼吸以及心跳还没有停止,不可以做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包括了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两部分。赵睦同志介绍说,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的作用就是恢复血液循环,而人工呼吸的作用就是恢复通气。当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时,人体的心脏和肺都不能进行有效工作,此时需要通过心肺复苏来恢复血流和氧气供应。心肺复苏的主要过程是先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在胸外按压的过程中挤压心脏,以替代心脏本身的射血工作,同时需要进行人工呼吸,以满足供氧的需要。赵睦同志向大家演示了心脏按压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操作方法。胸外按压的具体部位是胸骨下半部分与双侧乳头连接线的交点,按压频率应保持在100-120次/分钟,压缩深度应保持在5-6cm。在按压过程中,注意利用救援者上身的重力快速按压胸壁,并保持按压和放松。如果周围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心跳骤停时,可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对心源性心脏猝死患者,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或人工心肺复苏,才能赢得时间,让患者转危为安。
在介绍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之后,赵睦同志又介绍了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方法:首先要清理呼吸道,清理患者口腔和鼻腔内的异物;同时开放气道,让患者取仰卧位,仰头抬下颌,保持气道通畅;然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者用嘴巴包住患者嘴巴,用力吸气后向患者口腔内吹气,同时捏住患者鼻子,直到看到患者胸廓鼓起。
赵睦同志除了介绍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方法外,还介绍了呼吸道异物的排除方法,即“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者环抱患者,突然向其上腹部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这样就会使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由于胸腔是密闭的,只有气管一个开口,故胸腔(气管和肺)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涌向气管,每次冲击将产生450~500毫升的气体,从而就有可能将异物排出,恢复气道的通畅。赵睦同志说,在施救时,也可以让患者伏在椅子靠背上,施救者环抱患者,用手指和手掌压住上腹部、用拳头击打手掌(赵睦同志把手指、手掌、拳头形象地称之为剪刀、石头、布),使胸腔气体往上涌向气管,将异物排出。
赵睦同志是我们学校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遇家属子弟,八十年代毕业于本校中专部。近几年,热心投身公益事业,报名参加红十字会志愿者培训班,学习急救知识,然后,向周围有关单位、社区宣传和普及急救知识,以“爱心相伴,救在身边”为己任,为大众服务。好样的,为赵睦同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