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我国最古老的喝茶方式

全世界有三大饮品:咖啡、可可和茶,自古以来,中国的饮品主要是茶。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喝茶?根据唐人陆羽撰写的《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即从神农氏开始就喝茶。据说,神农氏在一次用釜煮水的时候,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釜中,煮好的水,颜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根据神农尝百草的经验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药。因此就把这样的叶片,既当食用,又当药用。若干年后,在食用、药用基础上,这种被称为“荼(音tu 第二声)”的叶片,成了人们的饮品。到了唐朝,陆羽在撰写《茶经》的时候,把“荼”改成了“茶”(比“荼”字少了一画,读音也有tu改成cha )。在《茶经》里,陆羽也把当时唐朝人喝茶方式,也写入了《茶经》。唐朝人怎么样喝茶?据介绍,他们先用茶叶制成的茶饼,经过炙干、碾末、过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后,投入“二沸”以后的水中;“三沸”后就可盛入壶中分喝了。这叫“煎茶”(在西安太古里的“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二楼,可看到唐朝人喝茶的雕塑)。在此以前,喝茶是直接把生的叶片(后来改为干的叶片)直接放进锅里煮,然后喝煮好的水。这种方式叫“煮茶。”煮茶可以是凉水或热水;煎茶必须是“二沸”的水。煮茶是茶叶;煎茶是茶末。宋以后,又兴起“点茶法”,即把茶团碾成的细末投入壶中,以少量沸水点冲,把茶末调和,然后再注入沸水即成。这比“煎茶”程序简化了。到了明清,不再把茶叶做成团,碾成末,而是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或茶壶冲泡。这叫“泡茶法”。“泡茶法“取代了唐朝人的“煎茶 ”和宋朝人的“点茶”;但最早、最古老的“煮茶”方式,还在一些地区继续被传承。例如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在陕西关中武功地区,“煮茶”仍然受到当地中老年人的喜爱。
日前,我的朋友谭君,去了一趟陕西武功镇“河滩会”,即武功东河滩物资交流会。这是一个具有4000年历史的古庙会,是为纪念农业始祖后稷而形成的庙会(武功是后稷的故里),从农历十一月初七,一直延续到腊月初六,方圆几十里乃至几百里的人,都会涌进东河滩,或买,或卖,或喝一杯老茶,或看一场演出,或拍一组照片,或吃一碗臊子面。朋友谭君主要去拍了好些照片,其中就包括“煮茶”照片(见附图1)。我在网上也看到了报道武功河滩会的文章和照片。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一些手拿旱烟锅的老人,围在一起,边喝茶、边抽烟、或边听秦腔,或边谝闲传。茶摊“老板,不停地一手拉风箱,一手搅动中壶里煮的茶水。据报道,煮的茶叶,主要是老茶”,或叫“黑茶”,每人收费3元,一杯水喝完了,可以不断续水,直到你不喝为止。他们喝茶,不在茶叶的好坏,也不在乎喝多喝少,他们喝的是一种心情,优哉游哉!
中国是茶叶王国,不但有少数民族和农村一些老人喜欢的黑茶,还有不同人群喜欢的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五个大类;每一个大类下面,还有多个小品种。喝点茶吧,能让你喝出一个好心情,说不定还能喝出一个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