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邯郸学步”还是“邯郸学舞”?

(2023-11-13 05:50:46)


“邯郸学步”是一则成语,知道的人不少。这则成语,是根据《庄子. 秋水》中讲的一则寓言故事概括出来的。故事原文是这样写的:“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音pu fu )而归耳”。意思是说,燕国寿陵(今河南洛宁)有一位少年,从燕国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习那里人走路的姿势。由于学习不得法,学了一来回,也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样子,反倒把自己原先的走路方法忘了,最后只能趴着回到燕国。李白曾写诗嘲笑这位少年:“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这则寓言故事,寓意很清楚,就是告诉人们学习要有目的,要讲方法;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真本事,反而会把原来具有的学识、技能给丢了。这则故事,寓意深刻,因而被编入“人教版(2019)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国邮政总局也于200442日,把“邯郸学步”与“叶公好龙”、“滥竽充数”、“鹬蚌相争”,作为中国邮政特种邮票《成语典故(一)》向全国发行。“邯郸学步”的故事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但有意思的是,原来的“邯郸学步”出现了第二个版本,由“邯郸学步”变成了“邯郸学舞”。变化的关键在于有学者研究认为,燕国兰陵少年去邯郸学步,并不是学习通常的走路姿势,而是学习类似今天芭蕾舞的舞步,能用脚尖在原地旋转的舞步。赵国人把它叫“踮屣(xi 第三声,即鞋子)。”据学者考证,“踮屣”就是踮起脚跟,用脚尖旋转飞舞的表演动作。《史记.货殖列传》写道:赵国“女子则鼓鸣瑟、踮屣,游媚贵富(讨好、巴结有权有势的人)”。学习踮屣有一定难度。据说兰陵少年在邯郸学得很刻苦,虽腿骨受伤,仍然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少年的刻苦学习精神,让舞师深受感动,舞师专门为他请来名医诊治。兰陵少年终于学得踮屣真传,回到燕国,成了燕王舞师。新版“邯郸学步(舞)”,由一则寓言故事,变成了一则励志故事,激励年轻人,只要万难不屈,拼搏进取,终会获得成功!

旧版“邯郸学步”或者新版“邯郸学步(舞)”,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旧版“邯郸学步”,告诉人们向人学习,要有学习目的,要讲求学习方法,不能盲目照搬;新版“邯郸学步(舞)”,则激励人们学习任何新事物,只要刻苦学习,矢志不移,终能学有所成。不管新版还是旧版,“邯郸学步”这个寓言,对后来人的成长,都有教益。因而,代代相因,流传不断,直到今天!

“邯郸学步”还是“邯郸学舞”?

“邯郸学步”与“邯郸学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