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根据苏东坡在这首诗的前面写的几句话了解到,他不懂围棋,但他了解一般对弈者的心态:都想赢,不想输。事实上,“纹枰对坐”,总有一个人赢,一个人输。所以苏轼就直言不讳地写出他对胜负的看法,即“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苏轼(1037-1101)离开我们已经900多年了,但他的“胜负观”,我觉得还没有过时,仍然还适用于当下,适用于10月4日杭州亚运会中国男篮以1分之差输给菲律宾之后。
我没有看10月4日晚间举行的中、菲男篮半决赛的直播,但昨天清晨4点10分,我看到了中国男篮在领先20分之后,被菲律宾反超,最后以1分之差惜败,无缘决赛。这个消息引起了全国球迷的强烈反响。昨天早上晨练时,我的4位练友,在惋惜之余,对主教练、对篮协,提出了一些质疑;我的朋友庆君看完球赛直播后,连夜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表示了他心中的愤懑:“男篮重振拜乔帅,苦战菲二输一分。昨日已失奥运梦,眼前亚运更丢人。”在网上,也可以看到许多谈论中国男篮输球的议论:有的直指主教练,指挥失当;有的批评个别球员在赛场应变能力太差,应该拿分的球没拿到分;有的直指篮协主席用人不当……这么多人“义愤填膺”似的谈论一场输球,说明篮球运动在中国国人心中的地位,说明一场球赛的胜败,不但关乎到球队本身,也关乎到国家荣辱。
在我国,篮球运动是一项比任何球类运动都开展得普及的运动。一些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不多,但起码有一副篮球架(哪怕是自制的)。篮球在中国是千百万人喜爱的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篮协,都非常重视篮球队伍的建设;我们的球队也不负众望,在国际篮球竞赛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4次进入世界“前八”(1994年世界篮球锦标赛;1996年奥运会;2004年奥运会;2008年奥运会)。在亚运会上,中国男篮成绩斐然。从1978年开始到2023年,参加12次比赛,除2014年和今年无缘决赛外,曾10次参加决赛,6次获得冠军,4次获得亚军。今年虽然没能进入入决赛,但曾以84:70的比分,击败亚洲劲旅韩国队(曾4次获得亚运会冠军)。
在10月4日与菲律宾进行的半决赛,以1分之差告败,引起观众不满,可能是球迷认为这场球不该输,但却输了,离球迷的期望值太远。有人统计,中国与菲律宾历史上交战23次,19次获胜;在亚运会上,交战10次,9次获胜(有两次都是大比分胜菲律宾);球迷们还认为在领先20分的情况下,在最后3钟被菲律宾反超,输得太窝囊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讲的“败亦可喜”就很难做到了;球迷们的愤懑,应该得到理解。
但运动竞赛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竞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往往会出现该赢的没赢,不可能赢的赢了。不可能赢的赢了,喜出望外;该赢的没赢,怒从心生。10月4日中菲篮球半决赛,就属于该赢的没赢,必然会引起情绪激化。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问题是,情绪激化之后该怎么办。
输了球,可以生气,但我认为不要动不动撤换主教练,或者动不动张口篮协主席“让位”。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场输球,认真寻找输球的原因,探索改进的办法,这才是正道,才会使球队在失败中,“吃一堑长一智”,在技术、战术方面得到提高。从这个角度理解,“败亦可喜”,说得有道理,还适用于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