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今天,阳历8月8日,阴历六月二十二日,中伏第19天,太阳位于黄经135°,是24个节气中第13个节气“立秋”。“立”,开始的意思;“秋”,意为禾谷成熟。“立秋”以后,不但农作物趋于成熟,而且天气也逐渐变凉。我读过一首唐人刘言史写的《立秋》。诗中写道:“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诗的意思是:从今天早晨开始,暑气就逐渐消失。诗中的“戒流火”,与“七月流火”的意思差不多。“火”(心宿星的名字),从每年六月升起,气温升高;到了七月,开始偏西下沉,被称为“七月流火”,意味着暑气逐渐隐退。“商飚”,秋风的别称。立秋以后,吹来阵阵秋风。刘言史这首五言绝句,把“立秋”的特征描写得非常真切:暑气消失,秋风乍起,天高云淡,树叶飘落。
元朝人吴澄编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把“立秋”也同其他节气一样,分成三候,每五天一候。“立秋”的三候是:一候凉风起;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三候,反映了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东汉人崔寔(音shi第二声)编写的《四民月令》里说:“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到头。”民间也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里所谓的朝(早),是指中午12点以前;所谓的晚,是指中午12点以后。今年立秋时间是在今天凌晨2点23分,属早立秋。根据气象部门观察,不管是《四民月令》,或者是民谚,都没有数据支持“早立秋”天气就凉快,“晚立秋”,就热得不得了。气象部门又说,根据多年气象记录,立秋后天气的凉或热,与“立秋”当天的早与晚,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不要把“立秋”时间的早与晚,局限在“立秋”当天,换一个角度,即以阴历七月为分界线:七月以前“立秋”为早立秋;七月以后“立秋”为晚“立秋”。我们会发现:凡在阴历七月以前“立秋”(早立秋),“立秋”以后,会有“凉飕飕”的体感;阴历七月以后“立秋”(晚立秋),因为还有“末伏”,还有“秋老虎”,就会有“热死牛”的难受。
不管是“立秋”或者其他节气,阳历的时间比较固定;阴历因为有闰月的关系,节气时间就不固定。根据测算,每年立秋时间大多在8月的7-9日之间。我把从2011年开始的“立秋”日期进行了一次简单排列后发现,用阳历计算“立秋”,2011年到2023年,8月8日“立秋”的有4次,即2011、2015、2019、2023,每隔4年,其余的都在8月7日。例如:2011年是8月8日“立秋”,2012-2014年是8月7日“立秋”; 2015年,又是8月8日“立秋”,2016-2018年是8月7日“立秋”;2019年8月8日“立秋”,2020-2022年是8月7日“立秋”;今年 2023年,又是8月8日“立秋”。 2011年以前的怎么样?我没有时间再做排列分析,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每隔4年的8月8日,都是“立秋”。
在我国,以每年的“立秋”到“立冬”为秋季(欧美国家则以“秋分”到“冬至”为秋季时间)。我们的古人习惯把七月称为初秋,八月为中秋,九月为晚秋;或以孟秋、仲秋、季秋,代替七月、八月、九月。气象部门则以气温情况判定四季。以秋季为例。炎热过后,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C,就算进入秋季了;如果5天平均气温低于10°C,秋季结束,就入冬季了。
今天“立秋”,不一定能马上感受到秋天来了。要想真正凉下来,一般情况,要等到“处暑” 季节到来以后。今年“处暑”在8月23.阴历七月初八。从今天算起,还有15天,很快就到了。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