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爱吃荔枝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公元719年生于重庆忠县。据《新唐书. 贵妃传》说:“妃嗜荔枝,必欲生(新鲜的意思)致之”。意思是:杨贵妃特别爱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鲜的。杜牧一首《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让后世人知道杨贵妃吃的荔枝,是由专人骑着马,从外地快速送来的。杨贵妃为什么这样爱吃荔枝?她吃的荔枝是从哪里送来的?这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谜一样的问题。
唐宪宗时期的文学家李肇在其著作《国史补》中说:“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故每岁飞驰以进。” 经查:杨贵妃的出生地在今重庆的忠县;忠县与涪陵和现在归属于四川的合江,都生产荔枝。杨贵妃是吃着荔枝长大的。她知道吃荔枝必须是吃新鲜的,不新鲜的会变味。曾经在杨贵妃故乡忠州做过刺史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这样写道:“(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在西安吃到的荔枝,产地果农都要把荔枝与冰块一起装箱空运。这样才能保证不变色、不变香、不变味。
论质量,广东、福建生产的荔枝质量好,四川、重庆生产的荔枝略差。为了保证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不能舍近求远,从广东、福建那里送来,只能就近从现在隶属于重庆的涪陵市送来。从涪陵送往长安的荔枝,作为贡品,都是产于“妃子园”里的“玉贞子”。当地官府把采摘下来的荔枝 ,带叶密封于新砍下的竹筒里。密封于竹筒,一是为了保鲜;二是防止路途挤压。密封后,然后装笼上马。沿途每隔20里设一个“驿站”,20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有的史书上说三天三夜或五天五夜)时间内送到长安华清宫。据介绍:从重庆的涪陵到长安的华清宫,约1000多公里。从涪陵出发,经过垫江、梁平、达州,再进入陕西的镇巴、西乡、宁陕,经子午道,到达长安华清宫。从涪陵到长安这条道路有一部分原是汉唐时期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地区的重要通道,因经过“子午谷”,被称为“子午道”。唐玄宗为了便于送荔枝,曾经颁令进行了维修。这条通道因主要用于输送荔枝,所以,又被称为“荔枝道”。尽管是用于为杨贵妃送荔枝的专用通道,但路况还是很差,不是土路,就是鹅卵石或石板路,骑行艰辛,可想而知。杜甫在《病橘》诗中写道:“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杜甫只说马死山谷,骑手呢?估计死于山谷的不会少。为送荔枝,付出了多大代价!
史书告诉我们,西周时期的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后导致西周灭亡,周幽王也掉了脑袋。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最后也导致了安史之乱,杨贵妃命丧九泉。褒姒一笑,妃子一笑,结局都一样。这就是由治到乱到国破人亡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