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生活随笔总目》

在这里,我首先要对几十位热情给我点赞、祝贺的亲友,表示衷心感谢!正是因为有你们持续不断的鼓励和鞭策,才使我能从2013年写到现在。《生活随笔总目》是我10年来(2013-2022)在“新浪博客”播发的所有文章的篇目(也包括了2010-2012在“网易QQ”上播发的23篇文章目录)。在这里,我也要感谢“腾讯”、“新浪”“网易”为我提供了一个社交媒体平台,让我有机会撰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并实现传播互动。
2018年上半年,我的大外孙女曾把我从2013.1—2018.3写的博文,汇集出版,取名为《留住回忆》,大32开,上、下两册,80余万字。2018年3月—2022年12月,我继续写了大约1500多篇博文,超过一百万字。我曾经有过继续铅印出版的打算,后来考虑到每天写的这些“博文”,不具学术性,收藏和阅读价值不高。为了减少国家资源浪费,就决定不再排版付印了,只编印一份《生活随笔总目》,把写的博文篇名,按年、按月排列。这样做的结果,对于我自己来说,浏览《总目》,能让自己知道,这十多年来,没有慢待岁月,没有虚度年华,每天仍在看书学习,敲字写作;也让自己知道,这十多年来,自己思考了些什么问题,感悟了些什么问题,写了哪些篇章。对于我的亲友来说,如果想阅读我曾经播发过的文章,通过《总目》提示的文章篇名、写作年月,可以按图索骥,在“新浪博客”里很快找到想要看的文章,挺方便。
我比较系统地写“随笔”,开始于2013年。2013年以前,大多写140字以内的短微博。从2013年到2022年,正好是10年。这10年,一共写了多少篇?我没有进行过具体统计;一共写了多少字?同样没有进行过具体统计。统计这些数字,没有什么真实意义。我可以告慰亲友的是,我写的这些“随笔”,尽管都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存在任何功利,但写作的态度始终是严谨的,不做“标题党”,不搞“假大空”,尽量做到“事事有根据,句句有出处”,不把道听途说写入博文,不把没有经过核对的“引文”写进“随笔”。既然是为自己而写,所以在选题、在谋篇方面,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也不看别人眼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长或写短,也全凭行文需要而定。写好后,我会把它放在“朋友圈”,同时放在“新浪博客”,旨在与亲友互动。至于亲友们看不看,与我无关;如果有人“点赞”,是对我的肯定,我心存感激;如果没有人看,没有人“点赞”,那很正常,人人各有立场,各有喜恶,不必计较,也不值得计较。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凭自己喜爱,日日写,月月写,年年写……
我已年过九十了,但还没有搁笔不写的意思。这是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大学时,我记住了前苏联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下的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几十年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一直激励我砥砺前行;在我今后不多的日子里,我还会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名言的激励下,继续提振精神,只要一息尚存,我会把“生活随笔” 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