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翁”种种

昨天(2月11日)写了一篇《真人“不倒翁”》,意犹未尽,再作一点补充。
早期的所谓“不倒翁”,并不是玩具,而是一个褒义词,是对一个敢于坚持真理、不为个人冤屈而退缩的人的肯定。春秋时期楚国的卞和,就曾获得过“不倒翁”的褒奖。
《韩非子. 和氏》里说,楚国的卞和在荆山采得一块璞玉,先后敬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两位国王听信谗言,不但不被认为是玉,而且还认为卞和有欺君之罪,先被楚厉王砍去左脚,后被楚武王砍去右脚。楚文王继位后,得知卞和献玉的事,便召来玉匠打开这块玉璞。凿开石头后,果然有一块美玉。经加工,制成玉璧,并被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有感于卞和失去了左脚后仍然坚持己见,认为是玉而不是石头,不禁赞叹道:“真是个不倒之翁也!”“不倒翁”一词,由此而来。
作为儿童玩具的“不倒翁”,是由唐代的“捕醉仙”发展而来的。“捕醉仙”又叫“劝酒胡”、“酒胡子”,是唐代人劝酒的工具,用木头制成。人形上部细,下不粗。饮酒时,人们围桌而坐,把“酒醉仙” 放在桌子中间,由长者用手捻转“酒醉仙”,让“酒醉仙”旋转。当“酒醉仙”停下来时,手指指向谁,谁就喝酒。接着,由饮酒的人捻转。如此往复,直到尽兴而止。
唐代人兴起的“酒醉仙”,有学者认为是源于“胡人舞”。唐代国力强盛,经贸繁荣,来自昭武九姓、波斯、天竺、大食、罗马等地的商人,涌进长安,在长安城里(尤其是在“西市”)开店经商,包括开设“酒肆”。“酒肆”里的“胡姬”、“胡酒”、“胡舞”,极受唐人青睐,尤其“胡舞”。“胡舞”又叫胡旋舞,其主要特征就是旋转、欢快。唐朝人就是从胡旋舞的旋转得到启发而制作了“酒醉仙”;后来在“酒醉仙”基础上,制造成了专供儿童嬉戏的玩具。
“不倒翁”也具有贬义,常用来比喻那些善于应付环境而能长期保持自己权位的人。隋唐时期的封德彝,就被后人认为是一个历史上最会狡猾善变、左右逢迎的“不倒翁”。他多次跳槽,从隋文帝到隋炀帝,从唐高祖到唐太宗,春风得意,官至唐太宗的宰相。不久,封德彝病死,唐太宗还非常哀痛,“废朝三日”,册封封德彝为“司空”,谥号为“明”。
谚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十几年后,有人告发封德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期间,耍两面派,明里支持李世民,暗里建议李建成杀了李世民。唐太宗弄明真相后,收回对封德彝的一切封号,把谥号由“明”改为“缪”(音miu,第四声,‘缪’是一种恶谥)。这就是老油条、两面派封德彝的应有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