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阳了吗?”

(2023-01-02 06:25:54)


 

“你阳了吗?”是近半个月来常常听到的人际之间的问候语。昨天早上,我在晨练时,偶遇一位曾经的学生(已退休),就很有礼貌地问我:“老师,阳了吗?”一句“阳了吗”,蕴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和对老师健康状况的关切。除此之外,最近在电话上,在微信里,也多次听到过对方出于关心,会直截了当地问我:“你阳了吗?”

抗疫3年,我听得最多的是“你酸了吗”的问候语,意思是说:“你做过核酸了吗?”那段时间,你“阳”不“阳”,不用问:凡是“阳”了的,都被立即隔离了;被隔离的,都包括“阳”了的。如今,因为管控措施有所改变,不做全员核酸,谁是狼、谁是羊,很难识别。因而,就得直接问“你阳了吗?”。由“你酸了吗”到“你阳了吗”,折射出了防疫、抗疫管控措施变化后出现的新情况。所以,有学者说,问候语的变迁,总是和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社会巨变下人们心理动荡、激变的轨迹。回顾一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流行的不同问候语,就会更清楚地发现,问候语总是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紧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八十年代初,陕西地区的问候语,主要还是“你吃了吗?”这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最贴心的一句问候语;但要用得恰当,要分场合。1981年,我带领毕业实习队到咸阳一所中学实习时,就听说有一位任课老师从厕所出来,碰上一位初中学生。这位学生出于礼貌,对着老师说:“老师好,吃了么?”这一问,弄得老师无比尴尬,一时传为佳话。

1983年,我应邀去了位于厦门集美的福建体育学院授课。那时的厦门,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亲友之间的问候语,听得最多的不再是“你吃了吗”,而是“你下了吗?”“你发了吗?”。意思是说,你下海了吗?你发财了吗?八十年代初期,这样的问候语,在西安是听不到的。

问候语的出现,不管是酸了、阳了、下了、发了,都能找到产生这些问候语的源头和土壤。那么,千百年来常说的“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是怎样来的?答案就不像酸了、阳了那样单一。有人说,“你吃了吗”是因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彼此最关心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是否顿顿能吃饱;久而久之,吃没吃饭,就成了见面时的问候语。但也有人说,“你吃了吗”,是出于一种礼貌,或者说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北宋时期,家住陕西蓝田的吕氏兄弟(吕大宗、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四兄弟),为了让民风淳朴、邻里乡人能够相互帮助救济,兄弟们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乡约,即《吕氏乡约》。其中有一条写着:“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读duo,第二声,估计、推测的意思)无所妨,乃命展刺(名片);有妨则少俟(音si,第四声,等候的意思)。”意思是说,去拜访亲朋好友的时候,要先问主人吃过饭没有。如果不是在吃饭时间,那就送上名片;如果正在吃饭,那就要稍等一会儿。《吕氏乡约》传出后,从宋到明清,成了各地《乡约》的范本。上门见人先问“食否”,成了一种规矩,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后来发展到不同场合见了人,也先问“食否”。约定俗成,代代相承,“你吃了吗”就成了最古老、最简洁、而又最富人情味的问候语。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发现,在诸多问候语中,“你好”已经成了最通行、最主要的问候语。一声“你好”,就可以架起彼此沟通的桥梁,哪怕是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信仰、不同性别、没有任何交往的陌生人。

一声问候,如同一个微笑:暖了对方,也美了自己;既利人,也利己。

“你阳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