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开始

昨天(8月7日)20时28分57秒是虎年“立秋”。按照民间说法,中午12点以后“立秋”,叫做“晚立秋”;如果是12点以前“立秋”,那就叫做“早立秋”。今年是“晚立秋”。有的人认为,决定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不以“立秋”的时间为依据,而是根据“立秋”的那一月(阴历)的月份而定。如果是阴历六月,那就是“早立秋”;如果是阴历七月,那就是“晚立秋”。今年“立秋”是在七月,因此是“晚立秋”。两者殊途同归,都认为是“晚立秋”。民谚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是“晚立秋”,意味着“立秋”以后,还会有高温天气。从西安气象台预报显示,西安地区从今天开始,一直到16日(末伏第2天),最高气温都在37°C以上,与谚语所说的“热死牛”相合。
除了“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分以外,还有一种叫“公立秋”和“母立秋”的说法:阴历单日“立秋”为“公立秋”;阴历双日“立秋”为“母立秋”。“公秋爽,母秋凶”;前者凉爽,后者炎热。今年阴历“立秋”是七月初十。初十是双日,应为“母立秋”。“母秋凶”,“立秋”后还会有高温天气,说得也蛮准。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合称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开始的意思。“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实际上,“立秋”暑未消,还有秋老虎。“立秋”以后,还有一个“末伏”,人们还感受不到不寒不热的舒适;犹如“立春”以后,人们还要经受乍寒乍暖的折磨一样。这也难怪。学者说,“立秋”只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说的。地球绕太阳公转,转一圈为360°。用一年24个节气平分,每个节气为15°。从“春分”的“0度”开始,到“立秋”是135°(参见附图)。但气象学家认为,太阳到达黄经135°,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开始;秋天开始的标准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在22°C以下,且后续情况稳定。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那么,其中的第一天就可定为“入秋日”。要达到这个标准,西安地区要到9月上旬。8月23日是“处暑”。从字面上解释,“处”,有“终止”的意思;“处暑”就是指暑热终止了。事实上,“处暑”还不是秋天天气。有人把“处暑”前后的天气叫做“枣核天气”,即早晚两头凉爽,中午还有点热。到了日均气温在22°以下,才算进入不寒不热的秋天了。
平心而论,“立秋”到了,再热也热不到多少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