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斯彤
斯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620
  • 关注人气: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伏凉,交九暖”

(2022-07-12 06:01:18)


 

今年7 7日,西安遭遇了40°C以上极端高温天气。第二天清早,朋友陈君在朋友圈发帖说:“母亲说:‘入伏凉,交九暖。’妈呀,快把你娃热死咧!”

读完陈君发来的帖子后,对“入伏凉,交九暖”不理解。于是,通过微信向陈君求教,希望他说说“入伏凉,交九暖”的道理。他很快就给我做了回复。他说:“这是古人对自然观察总结的结果。按说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时候,但一入伏,就有了‘早晚’了,中午和晚上时段感到凉爽。这是关中人的说法,所以叫入伏凉。”“交九暖,说的应该是地气。地表寒冷,但是地气已经开始回暖了,加上有些年份有暖冬现象,这种感觉更明显了。要不然,九九以后开春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里边其实还蕴含着物极必反的最朴素的辩证法”。

陈君讲的不无道理,但还没有解决我的疑惑。于是,我试想从“数九”、“入伏”的来龙去脉里寻找答案。

“数九”,被认为是我们古人在漫长的寒冬日子里,用来计算从天寒地冻到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他们数的是“九”,而不是别的数。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即最大数),是“至阳”之数(在阴阳学说里,九是阳数)。“至阳”的积累,意味着阴气日益衰败,累积到“九九”,寒去暖来,桃花开,春已到。有一首“数九歌”(也叫“冬九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入伏”,就是进入天热时候。“伏”,隐藏、屈服、趴下的意思。夏至以后,阳气至盛,迫使阴气藏遁(阴阳学说认为,热为阳,冷为阴)。因此有“入伏”之说。什么时候开始“入伏”?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火克金”理论,夏天属“火”,“庚”属金,确定每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入伏”。“伏”分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为初伏,10天;第4个庚日起为中伏,20天或30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起为末伏,10天。每年“夏至”时间,一般在621-22日。所以“三伏”时间都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古人对“三伏”也编有一首“夏九九歌”(从“夏至”开始);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音JI,第一声,烧炕用的煤饼)。

从“冬九九歌”里,我们会发现,说“交九”是全年最冷的时间段,不确切,整个“交九”过程,包含了从冷到暖的全过程。同样,从“夏九九歌”里,我们也会发现,说“三伏”是全年最热的时间段,也不确切,整个“三伏”过程,包含了由热到凉的全过程。因此“入伏凉,交九暖”的谚语,有它的合理性。

在我看来,“三伏凉,交九暖”这句民谚,并非一般百姓所能总结出来的,应该是出自一位深谙阴阳学说的“高人”之口。他知道“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样“阴阳转换”的规律,因而能从现象看到本质,从眼前看到了结局;从“扇子不离手”,预见到“床头寻被单”;从“一九二九不出手”,预见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正是灵活运用了“阴阳转换”规律,才有“入伏凉,交九暖”的民谚。阴阳学说,不愧被学界认为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入伏凉,交九暖”

“入伏凉,交九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