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给学生子路说的一句话。这里有5个“知”:头4个“知”,读第一声,知道的知;最后一个“知”,读第四声,同“智”,即智慧。意思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这样教学生,自己也这样身体力行,心口一致。例如,他在回答“两小儿辩日”时提出的疑问,就采取了这样的态度,即不懂就说不懂。
“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 汤问》,是战国时期文学家列御寇的作品。故事很简单:有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近,还是到了正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近,它大得像车盖;中午离我们远,它小得像盘子。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到正午时离我们近,太阳光烫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早上离我们远,让人感觉不到一点温暖。究竟早上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各说各有理,谁也不服谁。正当争论不休的时候,孔子正好来到两小儿跟前。两小儿就问孔子,孔子没有给出答案。两小儿就笑对孔子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含有您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上的讥讽。)有学者说,这是列子借两小儿的笑言,有意调侃孔子。其实,孔子的做法,得到多数人的肯定,认为孔子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强不知以为知,自欺欺人。世间事物成千上万,任何一个博学者,也不可能“万事通”。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敢于承认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者”!
像孔子面对小儿“辩日”时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一样,我的侄外孙女也遭遇到同样的情况。日前,侄外孙女月香在朋友圈里写道:“带孩子散步,告诉他们地里种的是烟草。孩子们就问我:‘不是说吸烟有害健康吗?为什么还要种这么多烟草?’我也很疑惑,回答不上”。
看完侄外孙女的“博文”,佩服这一对幼儿园大班孩子(侄外孙女的双胞胎儿女)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佩服侄外孙女敢于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回答不上!她没有以母亲的权威,在孩子面前乱说一通,而是实事求是地跟孩子说“我也不知道”。这与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完全一致。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知、做学问时应有的态度。外孙女的做法,值得称道、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