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跪坐”“胡坐”

(2022-04-13 06:25:55)


 

我在陪伴儿女、孙儿女,一直到重孙子的成长过程中发现,他们都先学会坐,然后学会站,最后蹒跚向前走。最近,我在重温中国古代官员每天上朝时是怎样面对君主这一问题时发现,官员们似乎也和婴幼儿成长过程一样,即先是坐,然后是站;但最后不一样,不是蹒跚向前走,而是直接跪地下。具体说,唐朝以前,官员上朝时是坐;宋元两朝是站;明清两朝是跪。站和跪,都比较好理解,坐,就比较不好理解了。这是因为古人所谓的坐,与现代人所谓的坐不一样。古人所谓的坐,相当于现在站,如同古代所谓的走,相当于现在的跑一样。

中国家具史告诉我们,古时候没有凳子、椅子,要坐,就席地而坐。有人说:“《诗经》里不是有‘其桐其椅’的诗句吗?”学者们回答说:《诗经》里说的“椅”,是一种树的名字,不是现在的椅子。像现在椅子那样形状的坐具,到了唐朝时候才能见到。

古人怎样席地而坐呢?据介绍,地面上要铺上一块“筵席”。“筵席”,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坐垫,两层;下面铺的是竹子编的“筵”;“筵”上面铺的是用草编的“席”。坐的时候,双膝着地,大腿和臀部自然落在脚踝上,上身挺直,双手放于膝上,身体端庄,目不斜视。这种坐姿,就叫“跪坐”,也叫“正坐”。从上古到唐朝,官员上朝,都是跪坐(正坐)。

跪坐(正坐)这个姿势,在古人眼里,可以修身养性,修炼气质,达到内心与身体的和谐统一;在当代体育工作者看来,跪坐不失为一种放松手段,是放松腰部肌肉的好方法;也有人认为,经常做做跪坐练习,可以增强消化功能,可以防止便秘。

春秋战国是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传入汉族地区,其中就包括了坐具。据《后汉书》讲,东汉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什么是“胡坐”?“胡”,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称谓;称少数民族为“胡人”,称来自少数民族的用具,包括生活用品,都加一个“胡”字,如胡床、胡服、胡琴、胡萝卜、胡椒等。“胡坐”,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盘腿而坐;二是指坐在“胡床”上。盘腿而坐好理解;坐在“胡床”上的“胡床”是什么?我在多年前的“百家讲坛”里,收听马未都讲《静夜思》这首诗里的“床前明月光”的时候说,李白所指的“床”,不是现在的床,是“胡床”。“胡床”就是现在的“马扎”。只有在室外坐在“马扎”上,才能看到天上的明月,躺在房子里的床上是看不到月亮的,何况唐朝时的民居,窗户都很小。坐在“马扎”上,两脚垂下,两脚踩地,比起跪坐,就相对舒适了。

从“跪坐”到“胡坐”,最后发展到坐凳子、坐椅子、坐沙发,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古代官员上朝,由坐到站,最后发展到跪,是逆时代而动,最后必然导致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

“跪坐”“胡坐”

“跪坐”“胡坐”

“跪坐”“胡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女+子=好
后一篇:让世界充满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