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雁塔“大雄宝殿”的二副楹联

重建后的“大雄宝殿”,殿前有二副楹联,黑底金字。这二副楹联,不知立于何时,出自哪位高手,但读完之后,会从中获得好些信息,增长好些历史知识,加深对盈联具有的社会功能的理解。
“大雄宝殿”殿前的二副楹联,外侧的上联写道:“千年古刹自女皇开基走过风雨夏春秋”;下联写道:“百代皇寺从盛唐立业跨越唐宋元明清”。这副楹联,明白地告诉我们,古刹荐福寺是女皇武则天时建造的,历经千余年,跨越唐宋元明清。这副楹联,通俗易懂,上下对仗。但上联用了一个“平声”结尾,有违“平仄相拗”规则,因而备受诟病。
“大雄宝殿”内侧楹联,上联是:“义净弘愿仰玄奘大德西渡天竺求经典”;下联是:“孤帆劈浪慕那爛鹫领二十五载传文明”。这副楹联,简述了义净孤身去印度取经的前因后果。
义净(635--713),俗姓张,河北人,14岁出家,15岁时,仰慕玄奘西游,36岁,与弟子善行由广州取道海路,经苏门答腊至印度(善行因病到苏门答腊后就回国了),在印度最大的佛学教学研究中心那烂陀寺,勤学10年,后又到苏门答腊游学7年,遍游30余国。回国时,携带梵本经论约400部,舍利300粒。到达洛阳时,武则天亲自到东门迎接,敇住佛授记寺,从事佛经翻译。706年,入住荐福寺新建的“译经院”,继续译经。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义净卒于荐福寺,享年79岁。义净与玄奘、鸠摩罗什、真谛,共称佛教四大翻译家。所以,在荐福寺“大雄宝殿”前的楹联,表彰义净,理所当然。看到楹联,也让后人知道了义净。
现今小雁塔内的“大雄宝殿”,有别于其它佛寺的“大雄宝殿”,即没有菩萨,没有香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殿是小卖部,出售旅游产品;九十年代后期,改为展览厅。这种现象,源于四十年代。四十年代的小雁塔塔院,是胡宗南的老巢,是胡宗南围剿延安的重要指挥机关。他们赶走了僧人,搬走了菩萨,成为他们的办公用地。小雁塔成了军事禁区,平民百姓不得入内。相沿至今,小雁塔的“大雄宝殿”一直没有菩萨,没有香火。如今,有的是介绍小雁塔前世今生的文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