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3日),我在《中国传统的寿龄雅称》一文中,讲到了六十岁以上老人的雅称,没有涉及五十岁以下各年龄段的称谓。应个别网友要求,现在就把从小孩出生到五十岁这个年龄段的不同称谓,简介如下。我们的古人对人的称谓,不直接用数字表示,而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形象用文字代替,充满了文学气息,显现了我们先辈极高的文化素养。
古人通常用以代替年龄段的称谓,大体有如下几种:
1.
襁褓。襁,用以背负婴儿的带子,长1尺—1尺2寸,宽8寸;褓,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用以指代1岁以下的婴儿。
2.
孩提。在襁褓中会笑,可提抱的2—3岁小儿。
3.
总角。幼年泛称,指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同头顶两角。
4.
始龀(音chen)。指开始换牙的7岁小女孩。
5.
龆(音tiao)年。指开始换牙的8岁男孩。
6.
黄口。雏鸟的嘴,借指10岁以下儿童。
7.
幼学。十岁儿童。
8.
金钗之年。
“金钗”,金制首饰。“金钗之年”,指开始佩戴金制首饰的12岁女孩。
9.
豆蔻年华。指13—14岁女孩。“豆蔻”,能结果实的植物。
10.
舞勺。指13—15岁男孩,跳的是“勺”,文舞。
11.
舞象。指15—20岁男孩。跳的是“象”,武舞。
12.
及笄(音ji)。“笄”,插在头发上的簪子。“及笄”,挽结了头发、年满15岁的女孩。
13.
弱冠。“冠”,是指男子20岁,要行成年礼,戴上象征成年的帽子。20岁年龄,身体还比较弱,所以称“弱冠”。
14.
桃李年华。指年满20岁、年轻漂亮的女子。
15.
花信年华。指风华正茂、年满24岁的女子。
16.
半老徐娘。指年满30岁,但仍风韵犹存的妇女。“徐娘”,原是南北朝时期梁元帝的妃子,后来泛指年过芳华,仍然风风骚骚的妇女(贬义词)。
17.
而立之年。孔子说:“三十而立”。“而立”,多数学者认为,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指学业根基已经树立,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18.
不惑之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能分清是非和对错。
19.
知命之年。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指的是悟出了自然界事物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在当下,对各年龄段的称谓,与古代相比,就比较直观,好懂好记。通常分成如下几个层次:1.
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的婴儿);2.
婴儿(1周岁以内的孩儿);3.
幼儿(1周岁到6周岁的孩子);4.
少儿(7—16岁的少年儿童);5.
青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为15—44岁,中国国家统计局定为15—34岁,中国共青团定为14—28岁);6.
中年(45—59岁);7.
老年(60—89岁);8.
长寿老人(90岁以上);9.
百岁老人。
对古人不同年龄段的称谓,我们已经不可能听到了,但在阅读古代著作时还会碰到。作为炎黄子孙,对它稍加了解,还是有必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