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束结马尾巴?

在小雁塔园区西门,有一尊根据在西安制药厂建筑工地出土的唐三彩骑马陶俑仿制的铜雕(出土的唐三彩骑马陶俑,现存西安博物院),坐东朝西。我们从西门进入园区,最先看到的是这尊骑马陶俑仿制品,四蹄腾空,栩栩如生(见附图1)。看过这尊铜雕后,人们最感兴趣的是经过束结后往上翘的马尾巴。好端端的马尾巴为什么要束结呢?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必要做些了解。
据据动物学家的说法,马尾巴具有多种功能:马尾巴是马的保护“器官”,用以保护马的后躯和生殖器;马尾巴是马的平衡“器官”,当马快速奔跑时,尾巴高扬,保持躯体重心平衡;马尾巴还是马的清洁“器官”,用以清洁后躯,赶走蚊蝇。但奇怪的是,在唐代,军用马匹几乎都把马尾束结起来。束结后的马尾巴,显然就没有了动物学家所讲的马尾巴的功能了。为什么要把马尾束结呢?据说,这是突厥、波斯、大秦等地的习俗,是西域战马的显著特征。
史书告诉我们,唐代自高祖末年起,根据军队需要,设立了专门主管养马的机构,把用茶叶、陶瓷、丝绸等物资交易来的西域马匹,进行饲养和调训。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高宗麟德年间(前后四十年),唐代马匹由几千匹发展到七千多万匹。唐太宗曾经骑过的六匹战马(即“昭陵六骏”)飒(音萨)露紫、拳毛騧(音刮)、仕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音追),都来自西域,都带着西域战马的特征—束结马尾(见附图2)。由吐蕃(蕃,音播,即现在的西藏)、波斯东传的马球,骑的马,也都是束结马尾。这应该是唐代军马束结尾巴的来龙去脉。在西域人看来,马尾束结后,可能会减少前进阻力。对打马球的人来说,马尾束结后,骑手更能视野开阔,挥杆自如。从审美角度看,在西域人看来,马尾束结后,也许会让马匹显得更壮实。
唐代马匹,只是军用马才束结马尾,在宫廷、在民间,马尾还是不束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