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客家话读唐诗

昨天(8月15日),我在《客家人爱吃“粄”》的短文中谈到“粄” 是古汉语。客家话中的古汉语,远远不止一个“粄”字。只要稍加注意,客家话中(尤其是闽西客家话)还保存有很多来自中原地区的古汉语。例如:稻叫禾(古诗:锄禾日当午);墙叫壁(家徒四壁);穿衣叫着衫;吃饭叫食饭;爷(客家话念ya)指父亲,父子两叫两子爷。《木兰诗》中“阿爷无大儿,木兰为长兄”中的“阿爷”是指花木兰的父亲;爹(客家话念da )指爷爷(把祖父叫爹爹);走路叫行路;快跑叫快走。“着”、“食”、“行”、“走”都是古代常用语,客家话还保持原来的含义(古时没有跑字,只有走字;唐以后才用跑取代走字)。
语言学家说,粤语方言大多是秦朝正音,客家话大多是唐音。所以用客家话朗诵唐诗,其效果会比用普通话朗诵还押韵。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客家话“斜”念xia,第二声,与后一句的“家”押韵;再如杜甫《禹庙》诗:“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客家话“蛇”念sa,第一声,与前一句的“斜”(xia)前后押韵。白居易《长恨歌》中:“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客家话“夜”念ya ,第四声,按客家话朗诵就押韵。这都证明客家话仍保留着唐音成分。宋人苏东坡一首《浣溪沙》里,有“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其中“车”字,客家话念ca,第一声。用客家话朗读很押韵,用普通话读就没有韵味。客家话之所以具有唐音,与客家人的身世有关。
所谓客家人,指的是 在东晋末年、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时期,大批中原人士南逃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最后聚集在赣南、闽西、粤北一大批移民。清朝康乾时期,又由赣南、闽西、粤北三地,再往南、往西迁徙,到广西、四川以及东南亚各地。这些从中原南迁的移民,被视为“客户藉”,或称为客家。他们从中原南迁后,受原住民影响,语言有变化,但大多数客家人还保存了不少原来中原地区的唐音。尤其闽西山区的客家人,那里土著人比平原地区少,语言、风俗习惯受到的冲击也少,所以能保存较多的中原人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在我们南方,客家人的主要认证特征就是客家话。凡是说客家话的,都会得到客家群体的认同。因而有“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说法。我离家时间已有几十年,平常又没有交流对象,把祖宗语言,已丢失殆尽,有愧先祖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