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林氏的宗祠及宗祠楹联

根据《林氏族谱资料》介绍,公元973年(开宝六年),后周恭帝柴宗训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从河北房州携眷南逃福州,同时把柴姓复归为林姓(柴宗训成了林宗训)。不久因南唐政权灭亡,林宗训又从福州逃往宁化,最后定居于汀州河田。北宋徽宗年间,林宗训后裔九郎公从福建长汀濯田来到福建武平中堡,成为武平林氏的开基始祖。以后,九郎公子孙又分别在闽粤赣客家地区及浙江、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发展。现在中堡镇远富村有一座建于清中叶期间的为供奉、祭祀林氏中堡开基始祖九郎公的“林氏家庙”。这座家庙,被称为中堡地区的总祠;总祠下,还有许多支祠。据我所知,凡是林氏聚居的地方,都有林氏宗祠。我的祖籍中堡洋田,42户,也建有供奉洋田开基始祖念三郎公以及念三郎公以下历代祖宗牌位的祠堂。无论是总祠、支祠,除了供奉牌位、祭祀祖宗以外,还用做家族社交场所。
有宗祠就有宗祠楹联。宗祠楹联同其他楹联一样,也要求对仗工整,平仄相合,字数相等,结构相称,内容相关 ,节奏相应
。宗祠楹联字数不等,少的四字、五字,多的有十几字,或者更多。后人往往通过楹联,叙说先祖来自于何地,显荣于何时,颂扬祖德,彰显伟业,用以教育后代,激励后人。宗祠楹联是宗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深受关注。
福建客家林氏宗祠的楹联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三大类:追本溯源;颂扬祖德;启迪后人。
一,追本溯源
“济水源流远,南山世泽长”。这是用“济南”两字拟成的对联,表达了林氏来自“济南郡”。武平中堡为九郎公建造的“林氏家庙”大门的楹联,写的就是这副联。
“启长林,移下邳,蕃昌于莆阳,仰祖德以开祥,历荫人才亿万辈
;入宁化,迁中堡,奠基在迳美,维宗功之积庆,永隆湮祀百千秋。”这是在福建上杭迳美林氏宗祠务本堂的一副长联,叙述了迳美林姓后裔迁徙线路,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二,颂扬祖德
“九龙世第,十德家风”。这是福建武平林氏宗祠以及武平地区林姓住宅大门最常见到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犹如一张名片,只要看到大门两侧贴有这样的对联,不用问,准是林家住宅。这副楹联内容,讲的是战国时的赵国宰相林皋,生有九子,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之为“九龙”,家族被称为“九龙之门”;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称为“十德之门”。“十德”既是指父子十人,也指当时被认为的君子具有的十种美德,即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对联既赞美了先祖,又以有这样的祖辈为荣。
三,启迪后人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他写的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及题赠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也是林氏宗祠(尤其是林则徐家乡一带林氏宗祠)的通用联。
福建客家林氏宗祠的对联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在福建,只要有林姓聚居的城镇村落,就有林氏宗祠;有林氏宗祠的地方,就有宗祠楹联在。这种“景观”,在西安很难见到。来西安几十年,很难见到宗祠,倒能轻易见到寺庙道观。个中原因,有待深入观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