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轩玉说之二十二
古玉氧化或俗称钙化有三种状态和多种层次
此文原创 欢迎转载 剽窃必究
从杨伯达先生主编《中国玉器全集》(六卷本)和古方先生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六卷本)出土古玉图录中所显示的皮层钙化状态有三种:即局部钙化、大部钙化、全部钙化。这说明一件古玉埋在地下,玉表面钙化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不是同步的,即钙化的形成有先有后,有轻有重,先形成之处较重,后形成之处较轻,这与人类求学有先后、成功有早晚是一个道理。
从高温人造鸡骨白的做法,可知古玉埋在地下形成鸡骨白(钙化皮壳),除地压程度、干湿程度、促使玉质钙化的相应的物质条件之外,还需足够的地热。地热是促使古玉皮壳钙化的主要原因,古玉皮壳钙化有局部、大部、全部之分,说明在一件小小古玉器的周围,即不同方向、不同位置的地热温度和其它条件是不同的,即温度较高处首先钙化,形成斑片状钙化的局部,古玉器的周围温度大部居高,则促使古玉表面的大部分钙化,古玉器的周围全部处于足够高温的包围或蒸压之中,那么古玉的皮壳则全部钙化,即形成全部的鸡骨白状态。
一件古玉的皮壳既然钙化有多少、先后、轻重之分,那么钙化的皮层就不可能均匀一致,即钙化皮层,在一件古玉器上有深浅、薄厚之分。如,局部钙化的古玉,钙化与未钙化皮层的交界处,都有一个渐变的过渡地带,这个过渡地带的钙化层显然是由浅入深、由薄渐厚直至达到局部钙化的状态。一件古玉钙化皮壳尚且如此,那么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古玉,钙化后的皮壳薄厚、深浅、多少的状态,怎么可能彼此相同呢?
远高古玉器从汉代上至新石器时期,上下相差几千年,地域相差几千里,环境千差万别,每一件远高古玉器的钙化皮壳的薄厚(深浅)、轻重、多少,绝对不可能彼此相同。即使同一个时期的古玉钙化皮壳,因其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地热不同,所形成的钙化皮层,有的很薄,有的很深,有的全部,有的局部。有的古玉因其玉器较薄钙化可能通透,有的玉器较厚就不大可能钙化得通透,块状或较厚重的玉器钙化层的深度也是有限的,仅在我国八千年制玉的有限历史时间内,厚重的大块古玉绝对不可能通透钙化,即不可能彻里彻外的完全钙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