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38
如何观察古玉上的沁门




古玉沁孔“口小肚大”
三年前,祥云轩在国内首次发表古玉沁孔“口小肚大”一说的研究成果。
现在,已经被读者、网友、藏友、甚至被从事古玉研究和鉴定较有影响的人物广泛认定和接受,在网上,在博文中,在书刊报章中,在讲演报告中,在鉴定活动中,都认为“口小肚大”的沁孔之状,是绝对不可人为的自然古沁状态,足以做为古玉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看到这些反馈,祥云轩无比欣慰,在此由衷地感谢所有赞同、宣传、验证此说的朋友们!(见博文《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25
祥云轩发表古玉沁孔“口小肚大”一说的回顾》)
138 人头纹镂雕条形白玉刃版(斧)
西周
宽4.2cm 高12cm
厚0.5cm
造型与工法
此白玉刃版条形,一端有刃,一端为镂雕回头虎,两侧平直。不是斧,也不应是柄形饰,有边牙则应是线板之类,无边牙应是刮削器具之类。
版面两条绳纹之间饰人头纹,较之图134白玉人头纹圭的图像简略;绳纹之上饰蝶形云纹,绳纹之下饰蝉形云纹。云纹,是古玉上千变万化的纹饰图像组合演变的最基本元素,从老三代时期的玉面上,就可以看到古人欣赏、玩味单纯纹饰变化的趣味和艺术。
玉版两面的纹饰相同。主要纹饰运用一面坡纹。
沁状
此玉版为白玉,侵为肉红色,局部有紫红色沁斑、沁结,玉表出现丝缕状、网状、碎瓷纹状的开片(解理)状态,有黄白色土沁斑、沁孔。
如何观察古玉上的沁门(此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沁门,这个人们较为生疏的概念,在古玉古沁鉴定中,与口小肚大的沁孔和脉管状的沁脈,同等重要。
祥云轩所说的“沁门”,源于古人所说的“土门”。清代陈原心在《玉纪》中说:“水银自从土门内渐次挤出。”水银既然从土门中挤出来,也就是从土门中进去的。土门,就是指侵蚀进入古玉玉理之中的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缝隙,即物质进入之门。因为侵入古玉中的所有沁质,更多的是由物质元素体现出来的沁色,所以,称其为“沁门”较全面,更有概括性。
古玉玉质风化,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原玉质纤维结构产生异化现象,较为松软易于水溶的化学成分,便逐渐分解,消融,于是,就出现沁坑、沁孔和沁沟,沁色随之不同沁质和原玉质所含不同元素而形成。沁色越渗越深,玉器的块体由表及里逐渐发生分解(解理)现象,即由若干细碎而自然的微小块块组成,块与块之间便出现颜色反差极大的片斜状沁片。
祥云轩在受侵古玉的表面上发现(倾斜放大镜观察),所有古玉真品,或多或少,百分之百都有沁坑或沁沟。古玉上的沁纹、沁片、沁色,和古玉上的沁坑、沁沟、沁孔、沁疤、沁瑕、沁裂之间的密切、一致、一体的关系,即沁纹、沁片在玉表面上所有宛然延伸之处,都是或粗或细的线纹状沟槽,即沁沟。这条条沁沟就是条条沁纹(片斜状沁纹)的沁门,沁坑、沁孔,就是它下面玉层深处的沁结、沁块的沁门。沁纹、沁片之色,沁结、沁块中之质色,都是从玉表上的沁门(沁坑、沁孔、沁沟)进入的。质色的吐出,或挤出,或泌出,沁门则是必经之门户。
弄清楚沁门和沁色的关系和状态,鉴定沁色、沁状之真伪,就迎刃而解。
1.利用老玉皮壳所做的新玉表面,虽然有丰富的似沁纹的纹理,但是玉表面光滑细腻,纹理之上无沁门,即无沁沟、沁坑、沁孔。这是所有仿品最明显但尚不被人注意的共同特征。掌握沁门,对于区分带有天然皮色的高仿玉器很管用,可以说十分重要。
2.人为刻划的仿沁门(沟槽),与沁色或不相关联,或偏离纹理,或沟和纹不完全吻合。
3.人造坑疤无论染色如何,其坑疤之下的玉层深处,往往是新鲜玉质,无有反差极大的沁片或分解现象,无有典型的沁纹,即坑疤之下无真正沁色(只有些许染色),坑疤不是沁门,坑疤之上也无沁门。许多藏友把带有坑坑疤疤的东西,带有人造沁色似乎老气的东西作为真品收藏,错就错在不注重沁门是所有远高古玉器必须存在的客观的古沁迹象,不知晓沁门和沁色(沁片)互为表里、即门里门外的关系,所以不注重或不知晓沁门作为鉴定古玉古沁的可靠的重要性。
4.人造沁斑、沁点,在仿品上散布状态看似自然,却不是古玉自然侵上去的。一要看那些斑点之上有没有沁门,二要看那些斑点之下即玉内深层中有没有与玉表沁门相通连相吻合的片斜状沁纹和走深的沁纹,什么都没有,那就要多方面审视有无其他古沁征迹。
5.沁门,是所有古玉之内的沁色、沁质所由之而入,所有侵入之沁色、沁质、沁浆所由之而出。侵入古玉之内的金属物质、盐碱物质,从沁门不断挤出、泌出,白色醭状的晶体颗粒、水银珠粒、锈点、浆珠,经常从沁门之内(下)分泌出来。如果不盘摸,透明的胶状浆体会溢满沁沟,干燥后继续泌浆,高出沟面就形成沁脉。仿品上绝无古玉真品上的沁门所出现的诸多现象或特征。
沁门,是古玉玉体和周围世界相沟通、相交流、相呼吸、相融合的门户。古玉受侵,有多种自然特征,只要掌握沁孔、沁脉、沁门这些最重要的古沁特征,对于辨别真伪古玉,不至于茫然无从着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