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前红山文化)玉人的七个特征







在人类美术史中,人物雕塑始终是美术创作活动中的最高层次与最高境界。红山文化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的悠久历史而外,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成就,以及它的历史影响力与推动力。在众多红山文化艺术形象中,最集中体现红山文化艺术成就的关键所在,就是红山古人雕塑的人物形象。出土的红山文化人物雕像,有陶塑、蚌饰、玉雕。几件陶塑都是肢体残件,还有一件大型人面。一件蚌饰很完整。玉雕多些,也仅十来件。作伪前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玉人,更为少见。记录在册的,有1984年林西县西门外和城关西山两处遗址出土的两件形姿各异的石雕半身人像(图1、2)。红山文化人面,有玉雕、石雕、人头盖骨饰,亦仅几件。记录在册的兴隆洼文化人面有三件:2002年敖汉旗兴隆沟22号房址出土的圭形嵌玤玉人面(图3),1989年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圆形嵌玤玉人面饰(图4),另一件出土于兴隆沟遗址七号房址的上圆下方形人头盖骨人面饰(5)。
祥云轩藏有四件兴隆洼文化玉人:一件玉跪玉人(图6),一件半身玛瑙立人(图7),一件圆形青玉人面(图8),一件人鸟复合型玉佩(图9)。
综合以上出土与祥云轩本人收藏的兴隆洼文化人物雕像的特征,归纳以下几点:
第一,兴隆洼文化玉人,形体多为半身立状,或大半身立状,或跪状。林西县两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件石雕人,都是大半身(图、2),玛瑙立人也是大半身(图7)。至今尚未发现兴隆洼文化直立完整的玉雕(或石雕)人像,其原因尚无考证。
第二,兴隆洼文化玉人,形体有不甚对称的现象。两只上肢有不同动作,显然是着意追求不同一性(图2)。上肩或身姿有些微变化,不甚对称,可能是因料就工之作(图7)。
第三,形体,胸腹,四肢,形象模糊,彼此衔接处的界线不甚分明,不分手指足趾,呈现一种朦胧模糊的早期原始状态。
第四,片状人面多为几何形体。白音长汗出土的嵌蚌玉人面饰(图4)上为方角形,下为三角形,倒短珪形。兴隆沟出土的人头盖骨人面饰上圆下方。还有椭圆形人面饰(图3、8)。这些面饰边缘无耳,无发,或方或圆,造型简单,利落,便于制作,适于较之红山文化更为原始的制玉技艺与加磨工具。
第五,兴隆洼文化玉人面上的五官多用几何图形表现,有简单幼稚原始的特征。兴隆沟出土的圭形嵌玤玉人面,口为倒等腰三角形,目为圆形(洞)。本人收藏的玉跪人的面目最为典型:目为圆形,鼻梯形(不完整梯形),口弧弦形,耳为圆(洞)形。发为平行拱弧形。
第六,玉人面上嵌饰蚌壳,显现人面非凡之状,表现了兴隆洼文化古人追求完美、炫耀美饰的社会心态。
第七,人物的面目多运用对穿孔洞或深凹坑,以表现非凡之状。兴隆沟出土的嵌玤玉人面,双目为对穿孔,孔内狭外阔,以示眼睑、眼球、眼瞳之状。玉跪人双耳为空洞,以示非凡的洞察力。圆形青玉人面双目为硕坑,以示炯炯之目。
以上兴隆洼文化玉人的诸多特征,到了红山文化时期,有的方面得以充分展现与延续,有的方面则自然淡化而消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