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钙化古沁的特征 红山玉器纵横谈之九

标签:
杂谈 |


红山玉器纵横谈之九
红山玉器钙化古沁的特征
此玉兽首龙(玦),为青玉質,玉表钙化层(氧化、风化)较厚。 红山玉器全部钙化(白化)的玉器为数不少,从出土的红山玉器文物中可以发现其受沁状态的一般规律。
1、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图24红山文化玉兽形玦,是辽宁省建平县采集的玉兽首龙。玉表全部风化为微黄色鸡骨白,玉质细腻,钙化层无沁裂纹。玉表的浮浆凝为淡黄色结斑,有渗入玉表的微黄色沁点沁斑,沿着古代的刮磨痕迹沁有短线头状沁纹,沁点沁纹渗入钙化层内。
2、上书图28红山文化玉兽形玦,为河北省围场县下伙房村出土,青白色鸡骨白,包浆足,细腻亮泽。有灰黑色微黄色沁点沁斑,有沁坑沁沟,沁色滋渗延展,深入玉内。
3、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红山玉器》107页,是1976年在巴林左旗13敖包乡尖山子村刘家屯东山西坡地捡拾的玉猪龙,显然经过盘拭,钙化层已经盘活,可见复原的白玉质。玉表灰黄色沁纹的主干,呈开裂状;纤细的枝端呈根须状,在玉内蜿蜒滋伸。耳额部位蚀有沁坑沁孔,玉表遍布沁凹。
从以上三件玉兽首龙钙化受沁的状态中,可见出土钙化红山玉器的基本特征:
1、钙化层包浆,一般有亮润的光泽(不包浆者多为灰粉状)。
2、钙化层上有沁色、沁点、沁斑、沁纹,其色渗入玉层深处,呈现为纤细微妙的自然而然的滋伸浸润状态。
3、玉表有沁凹:沁坑、沁孔、沁沟,其状均为自然侵蚀之状,有自然侵蚀的典型特征。
本文配图,此件钙化玉兽首龙,头大,尾在脣下,为“咬尾状”,俗称咬尾龙。此龙形状对夏商以后的龙造型影响十分深远。此龙首有突出的特征:耳宽长,额圆鼓,唇凸翘,鼻皱棱象征鼻孔和面形,孔缘棱锐陡,均异于一般出土或常见的玉兽首龙的形状。
如果拘泥于追求典型器形,那麽此龙则可能被否定。鉴定古玉真伪,切忌只看表面,必须捉住要害,即两点:一为古工,二为古沁。
研究古沁,就是要了解与把握红山古玉表面上几千年前受沁所残留下的腐蚀痕迹。当代高仿红山玉,就是极尽各种手段与能力,仿造古玉自然腐蚀痕迹的特征。但是,古玉上数千年自然腐蚀的痕迹是绝对仿造不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要特别重视与研究古沁的原因。只有真正了解与掌握古沁的基本特征,才能准确识别真伪。
下面解剖一下本文的配图,此件玉兽首龙具有十分鲜明的古沁特征。
钙化的红山玉器不只是一层白色的皮壳,而是有极丰富的沁象。
1、沁色。其棕黄色应是钙化层形成较早时期受沁之色。因为此处包浆厚,其内部的干裂沁纹明显少于其他部位,显然是由于厚包浆,防止并延缓了更多受沁裂纹的出现。
2、沁纹。沁纹纤细碎小,绒毛状,最细处仅0.01~0.02毫米,只是头发直径的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那样细小。
这足以说明,只有在自然包浆细腻的玉表上才能形成如此细小的沁纹,说明侵蚀过程极为微妙,侵蚀时间极为缓慢。这与人为仿造的宽深巨大的裂纹或色纹,简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沁坑。颇似细小的沙粒压出来的形状(亦有非圆状),沁坑的边缘有一圈灰黄色的沁色,色圈之内受蚀而下凹为坑。最小的沁点与沁坑,小于头发的直径。这种状态怎麽想象可以人为。
4、沁孔。沁孔麻密,大小不一,完全呈现并符合自然沁孔“圆、深、阔、茸、物、隔、重”的特征。所谓圆,是自然天然之圆,非人为凿琢钻磨或盘磨之圆;所谓深,有足够的自然洞穿的深度,而且深浅不一;所谓阔,即孔内空阔,孔口小,孔肚大,绝对天然造就;所谓茸,孔内多有似耳残的茸状自生浆体分泌物;所谓物,孔中有丰富的各种自然侵蚀物质,非单一的人为喷射物或涂抹物;所谓隔,就是在细小的沁孔中往往有隔墙,分为各个单间,即蜂巢状,与人为的酸蚀大窟窿不同;所谓重,即大孔中有小孔,重叠之孔只能天为,不能人为。
此玉兽首龙的小系孔中亦有细小的沁孔,为砂眼状,与人为的酸蚀坑状也不是一回事。
此文《收藏快报》2008.5.28发表后,有石狮日报网、收藏快报官方网站、东方收藏网、中国文物之门(论坛.深度阅览.精华区)、大旗网、武夷山古颐轩、东方艺术网(72d艺术收藏网.中华收藏论坛)、奇虎网(东方艺术论坛)、墨池轩画廊、中国翡翠网、红山图吧、图片新闻、凯迪网(博鳌鉴藏.猫眼鉴宝)、抓虾网、雅虎全能搜索.站长天下(古董收藏)、新浪博客(心理健康.梦里红楼人)等网站转载。
(此文配图,在“相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