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山玉器纵横谈之五
红山玉器白化现象
此玉人首龙,摘自《祥云轩红山玉龙鉴藏与真伪辨析》一书图46,为重拍图录。
此玉人首龙,片状,人首,龙身,或鱼身。人面圆形,眼杏核状,口为上翘月牙形,笑状。头两侧角形凸棱为耳。面额三条阴线凹槽为疏发或“刘海”。一侧男童相,另一侧女童相。上躯的平行弧交叉为斜网格纹,或为交臂,或为衣饰,或为龙鳞,极具概括性、抽象性、象征性与模糊性,因而极具想象力、联想力与艺术表现力。身躯外侧边缘的三个牙豁与体前的线条结合,表现抱于胸前之臂、臂肘、上衣与下裙,其巧妙与精当可谓达到了极致程度。尾部上翘,弧形,似舞起之裙,似卷起之龙尾,亦人亦龙,活现一条精彩的美人鱼!一条舞动的人首龙。
此玉人首龙玉质,经光源透射,为黄玉。玉表钙化(灰化、氧化)为鸡骨白色。
远高古玉器在地下埋藏几千年,经受地热的化育与水土中多种物质的腐蚀、氧化(风化)、异化之后,大多玉器上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白点、白斑、白醭、白壳,甚至整件玉器变为不知质地为何色的状态。北大考古系员雪梅先生在《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评述》(见文物出版社《红山文化研究》255页)中说:“例如红山古玉常有白化现象,......在少数地区如牛河梁地区,器物上常有钙质结壳。”
杨伯达先生主编的《中国玉器全集》中收入33件精选的红山玉品中,有8件存在白化现象。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红山玉器》在170余件玉器中,近70件玉器有程度不同的白化现象,笔者的《祥云轩红山玉龙鉴藏与真伪辩辨析》一书(蓝天出版社出版)收入128件玉品,竟有一半(63件)有不同程度的白化现象。本书第55篇文章《红山玉器之白色沁迹》专题论述红山玉器受沁的白化现象。
红山古玉玉表上的白化现象显然较为普遍,白化现象有白色沁点、白色沁斑、白醭、白膜、白色皮壳(鸡骨白)等各种样式。每一种现象都是玉表受沁,经过氧化或风化,原玉质的化学成分异化为其他化学成分的发展变异过程中的某一种或轻或重的表现形式或阶段。
俗称所谓钙化,指的是玉表受沁全部风化异化为白色物质的最严重表现形式或阶段。钙化的皮壳因其基本色为白色,所以称其为鸡骨白。鸡骨白亦有各种形式,玉表白化后未包浆,便成为疏松的粉状;灰粉状薄者,包浆后便成为膜状;较厚的白色皮壳包浆后,如原玉一样坚硬。一般所指的鸡骨白就是最后这种受沁状态。由于原玉质质色不同,形成的鸡骨白的色状亦不尽相同。鸡骨白有青灰色,有微黄色,有纯白色。
此件玉人首龙近于纯白,器表细腻,润泽。因未加擦拭,光亮度尚未显现。自然沁孔遍布器身,沁孔之内主要沁有沙土物质。沁孔的分布、状态、色象,均为沙土咬蚀的状态,与人为喷射的孔眼明显不同。阴线凹槽之内与钻孔的孔壁上均有自然沁孔。红山鸡骨白玉表上都有沁孔或沁坑。此器玉表上原始刮磨的痕迹均受沁而变得或宽深,或模糊淡化。透光观察,器内黄色玉质多沁为红色(与表的红色不是一回事),这是远高古玉器受沁的普遍规律之一(但近期已出现皮壳内着红色的仿远高古玉器,需防造假)。
(此文《收藏快报》2008.4.16发表后,石狮日报网、武夷山古颐轩转载)
(此文配图,在“我的相册”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