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赏析齐家文化玉钺
齐家文化
宽 29.7cm
此玉钺,为黄玉,为齐家文化玉器之中的极精之品,极绝之品。其厚度只有最薄的窗玻璃的一半,即三毫米玻璃厚度的一半。齐家文化大约在商代上至商以前的夏代时期,至今四千年上下。那个时代磨制出如此薄的玉器,真乃奇迹,简直不可思议。
研究此玉钺,至关重要的一点,即真伪问题。如果是当代技艺,无论如何精美,如何精薄,都不足为奇,无从谈其精绝。
在谈其为真品的依据之前,首先要说这件玉钺有三点出奇之处:
第一,一般玉钺,中间一大孔,上部一小孔。而此玉钺上缘之内钻三个孔,尚不知其用意。刃的两端极度外奢,此斧刃的两端更为外展,为“风”字形,中间孔濶大,其造型独特而新奇。
新石器时期的玉钺多似圆刃的长圭状,大汶口文化玉钺的孔在上端,孔不大,孔上部边缘多有半个孔。龙山文化的玉钺一个孔在上部,往往在玉钺的边侧处辅钻一个小孔。良渚文化玉钺有长钺与短钺两种,孔在上端,孔上部往往还有一个稍小些的孔;短钺矮而宽,下端刃两端稍加外奢,但不似斧状。
此黄玉钺却是一种完全新颖的造型,显然更加艺术化,更加能够吸引人的视觉。
第二,此玉钺磨制之薄,如此大面积磨薄,肯定有加薄的磨具与特殊的技法,应是古人制玉史上的奇迹。由此玉钺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三、四千年前制玉的技术水平多么先进与高超,它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我们当代对远古玉器的研究实在有限而肤浅。
此玉钺的第三个出奇之处,则是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地域,在玉器上描绘的奇迹。
此玉钺受自然之沁,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沁点,二是沁孔,三是沁色。
沁点,呈现为黑色沁点、黄白色沁点、白色沁点。白色沁点,为银白色,珠状,应是水银沁。黑色沁点,应是金属颗粒。黄白色沁点,应是水沁与土沁,在玉表异化的状态。
沁孔,集中在上部一侧的小孔周围与一条玉瑕两侧。此处受沁轻处为黄白色的点状,小点径为0.05mm,大点径为1.5mm。受沁处则蚀为蛀孔,小孔径为0.2mm,大孔孔径为1.5mm。孔缘有黄白的沁色,有的孔内的沁色或淡于或深于沁孔周围玉质的质色。沁孔的边缘为薄壳状,孔洞比孔口濶大,呈大肚状。此状是所有远高古玉器受沁之后所出现的蚀孔的典型特征,是绝对不可人为之状,是本人玩赏远高玉器二十年来的独自发现,希望远高古玉器的爱好者与收藏家,要特别关注观察研究此种沁孔。
此玉钺的沁色,一种近于钺刃部位,沁有白色结块,是黄玉受沁氧化异化的状态,呈灰黄微红色。透其光观察,则如一幅天然图画,似乱石攢堆,似群畜奔于大漠,或啃食于草原。其间与其上部,沁为烟色与灰褐色,面对光源观察其沁色,泛红,其沁点沁花的图象,十分美妙。其沁花如同海中水草,又似松枝,从边缘向中间延伸,疏淡处则为大小不一的团状沁花,一朵朵花纹多以深色沁点为中心,向四周呈为放射状花枝或花瓣状,其纹理与状态,与雪花,与冬季窗上霜花极为相似,美妙之极。运用放大镜观察,在0.15mm的深度之内,还会发现,花枝花朵的细枝密叶之间的空间的深度,渐深,渐远,乃至终于一片迷茫之中。只有大自然的侵蚀物质,一点点,一刻刻,缓慢而渐进,经久而不息地侵蚀或一笔笔地精心点染,才会生成或出现如此美妙爛嫚的图画。此种沁花,是本人二十年来所见不计其数的受沁玉品中最为神妙的奇观。人们看了如此奇妙的沁花、沁状,才会真实感受与真正相信自然沁或天然沁的真古玉器上的状态,是如之何不可能人为而就。本人只所以要如此描述此玉钺受沁之美,就是让收藏家朋友与读者朋友分享一番鉴赏此件玉器的奇妙乐趣与美的感受。
运用放大镜观察玉器表面,会发现所有微小棱与长线状棱之下,即玉表之内均为受沁的沁点处与长条的沁瑕处,此种现象说明,沁点与瑕处均因受沁较重而泌浆,并多于厚于其他处。
此玉钺的工法,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处:其一,穿孔均为一侧稍大,另一侧稍小,小口一侧的边缘不规则的崩豁,此状是古钻穿孔之后所留下的特征,而当代锋锐钻孔不留此状。其二,在玉钺的平面上,仔细观察,可见平行的缕状磨痕,条缕的磨痕之间宽窄不一,深浅不同;痕线长约寸许,略有弧弯,条缕的端处弯度较大。此状是齐家文化较大玉器真品的平面上普遍存在的磨痕(此痕在鉴赏另一件齐家文化玉器的文章中将继续介绍)。由此缕状磨痕可以推知,齐家文化玉器磨平玉器的平面的磨面较为平直而细腻的块状磨具,使其玉器表面平整,尽量近于水平。此块状磨具可能是一种天然的似磨刀石之类而又硬于玉石的沙石(沉积岩之类)。
从以上诸方面的介绍,我们在共同鉴析齐家文化玉器这件精奇玉品之后,会发现齐家文化玉器真品的几点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收藏齐家文化玉器会有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