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作客“宣亚大讲堂”

标签:
媒介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媒体公关传播杂谈 |
分类: 媒介与公关 |
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介发展与整合
胡正荣教授分三个部分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介发展与整合》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第一部分是媒介细分,胡教授指出这是媒介发展的基础。首先他用图表的方式直观的表明了过去5,6年内,中国整个媒介结构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及必须要面临的细分考验。然后借助国外媒体的成功案例,胡教授重点讲解了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媒介形态的细分特点,并前瞻性地指出未来媒介市场经营与赢利模式的趋势:频道增多,按需订制。
第二部分是媒介融合,这是媒介发展的未来。胡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国际上最先进的三种媒介融合方式:同业融合、跨媒介融合和跨业融合。期间,他用加拿大汤姆逊集团与路透集团的合作、BBC与Discovery的战略联盟等案例具体说明这一业内现状,并且指出“要将媒体的内容在多个渠道上实现多层次的价值最大化,这才是对媒体内容真正有价值的使用。”
胡正荣教授简介
胡正荣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6年5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市,祖籍河南开封。1982年–1986年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新闻系副主任(1994-98年)、教务处处长(1998-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5-2006年),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
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5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9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科学研究,课题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管理创新体系研究”,2000年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列入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持国家级精品课、北京市精品课《传播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委、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会委员、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文化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政策咨询专家、中国传播学会(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等许多海内外专业刊物编委。多个媒介的咨询专家和顾问;山东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特聘博导、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政策与制度、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发展战略与管理、新媒介等。讲授课程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媒介研究”等。
主要著作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2008年)、《时代之印-中国媒介30年1978-2008》(2008年)、《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7年)、《媒介的现实与超越》(2004年)、《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丛书》(主编,2003年,4卷本,即《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外国媒介集团研究》、《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传播论坛—变化中的广播电视》(主编,2003年)、《世界电视前沿》(合著,2001年,3卷本)、《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2000年)、《传播政治经济学》(译著,2000年)、《传播学总论》(1997年)(获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卫星电视传播》(合著,1997年)、《新闻理论教程》(1994年)等。主要论文有“The Options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ICA’s 52nd Annual Conference,Seoul, Korea. July 15-19, 2002)、“The Post-WTO Restructuring of the Chinese Media Industri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apitalization”, 见《Javnost/The Public》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2003, Vol. 10. 4)等。共发表成果近3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