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传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作客“宣亚大讲堂”

标签:
传媒专家甲型h1n1流感李希光中国传媒猪流感杂谈 |
分类: 媒介与公关 |
2009年6月2日下午,著名传媒专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作客“宣亚大讲堂”,为宣亚同仁带来题为“来自甲型H1N1流感新闻报道的思考”的精彩演讲。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蔓延至中国内地,四川、山东、北京、广东陆续出现确诊病例。相关媒体报道的传播速度更是大大快于病毒的传播,在全球引发了空前的关注。仅一个星期,用英文单词搜索,就有7亿4500多万条报道,这甚至超过了60年来关于肝病的报道。各种生动的画面、热闹的话题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迅速构建了一个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媒介化现实。
而令全球媒体尴尬的是,当记者们长途跋涉,在墨西哥的小村庄里找到了最初感病毒的小孩,以挖掘流感的原罪时。没想到的是,这名小孩早已完全康复,面对全球数百名记者,不知所措。而事实上,至今都还未证实H1N1病毒可以在人与猪之间传播,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报道,不仅猪身上有这个病毒,鸡、鸟身上都有这个病毒。http://www.shunyagroup.com/news/images/090604.jpg
“数字”往往最真实,最具震撼力。李希光教授站在讲台上,扳起指头列举:“中国每年死于流感至少10万人,平均一天死300多人;每年死于肺结核至少13万人;每年肝病感染者和病人接近一个亿,死于肝病的更是约50万人,而目前全世界死于甲型H1N1流感的不足百人,中国也没有人死于此病毒。与前面那些疾病相比,甲型H1N1流感的威胁程度要小得多。人们之所以这么关注它,很大程度是因为当下媒体把它当成热闹话题而蜂拥炒作。”
“好玩、好看才是关键!”李希光教授一语道破了新闻报道的玄机。读者的关注度决
定广告的投放额度,而广告商的广告费用又是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为了抓住读者的
眼球,新闻必须“好看”、“好玩儿”。夸张的文字和有冲击力的图片是最先抓住观众眼
球的东西:一张带着大口罩,眼中透露惊恐的脸,远比平静的肝炎患者要更具传播力。同
时,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也是传播的关键。李教授分析,甲型H1N1流感轰动效应来自其最早“猪流感”新闻名词的力量。这曾导致各国政府因此闻猪色变,甚至对猪大开杀戒。而当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后,关注度就大幅下降了。
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中,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李希光教授说,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坏新闻、重大新闻对媒体来讲意味着获得更多的受众,更容易让记者和编辑兴奋。他指出,媒体人要确保新闻报道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不仅仅是吸引眼球,更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市场冲击力。媒体不应弱化报道,但更不能煽情式报道。李希光引用路透社总编辑的话,“我们的作用既不要缩小疾病的影响,也不要制造恐慌,成为恐怖的制造者。”媒体应该精确地来描写这个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报道关注公共卫生安全,一定要专业理性,拒绝炒作。
李希光教授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幽默,为宣亚同仁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传播课。博得在场听众的阵阵笑声和持续不断的热烈掌声。
李希光教授简介:
http://www.shunyagroup.com/news/images/090604-1.jpg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新闻教育专家组召
集人。兼任军事科学院三战论坛研究员、国防大学三战中心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专家。
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实习员。近期撰写或主编的专著有:《走出媒体污名》、《发言人教程》、《控烟报道读本》、《人权报道读本》、《转型中的新闻学》、《软力量与全球传播》、《艾滋病媒体读本》等。曾在《华盛顿邮报》、美国《科学》杂志、《求是》杂志等发表过有影响的文章。
获奖: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国家精品课奖、全国十大教育英才、国务院特别津贴奖励、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清华大学良师益友、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等。
目前主持国家重大课题《舆论引导力研究》和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