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梁冠华话剧北京人艺茶馆狗儿爷涅磐首都剧场狄仁杰神探娱乐 |
分类: 初望殿堂_[戏剧感言] |
题记:
一篇让人看完后心酸的文章……
梁冠华——他对于话剧现状,对于北京人艺现状的无奈,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体会的最深……
~~~~~~~~~~~~~~~~~~~~~~~~~~~
近200场的新茶挑大梁的苦经[转]
记者:接过于是之主演的《茶馆》,挑起人艺的大梁,是不是压力也特别大?
梁冠华:很紧张,不过也挺高兴的,三个台柱戏还真弄下来了。《茶馆》是重排的第一部,又是中国话剧的高峰、人艺的招牌,全国的百姓、舆论、学者都等着它出来,我压力能不大吗?说实话,王利发这角色,我还真没底,哪怕演刘麻子这样的角色也行,这些人物我能抓摸到。以前和于是之老师同台演出,就亲耳听见他在后台和别人讨论怎么演。那时候于老已经演了300多场《茶馆》,都那么出名了,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所以我也是战战兢兢。没想到我的剧,获得一致好评,这才有自信接下《狗爷涅磐》、《蔡文姬》,把三块招牌戏压在我一人身上,这担子不轻呀!
记者:过年又要赶回北京演《茶馆》,手头上又忙着影视演出,今后打算往哪方面纵深发展?
梁冠华:新版《茶馆》我演了近200场,我很眷恋这个舞台,一个演员需要的功底都在这里打磨好了,很锻炼演员,可最近几年就是没什么好本子。影视是另一门学问,可以接触到不同人物,以后可能会侧重这方面的发展。话剧有个问题,无论多少场都是重复劳动的过程,虽然老师们讲每一次都要创新,可实际上发挥的余地不大。没有好的剧目,像《茶馆》这样的保留剧就被频繁拿出来,造成疲劳感,没有新意。《茶馆》我会一直演下去,一旦有好的剧本出来,只要需要我,就当仁不让。真的眷恋舞台,影视更像是工业化流水线。
叫好的“这棵菜”其实不全
记者:现你这批中青年挑起人艺的大梁,和老一辈人的艺术接替、磨合,完成的还顺利吗?
梁冠华:哎(叹了一口气)!拿《茶馆》来讲,在老艺人的眼里,就是“一棵菜”:有叶子、菜心、叶柄.....样样都是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这部戏里,哪怕是再小的角色,他都耐人寻味、有看头。开场8张桌子喝茶,每张桌子都有一个故事。到我们这一代,主要演员是很负责,可群众演员就不如上一辈艺人那样尽心、尽力,不过做做样子,整体感不如原来的好。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个突出个性的年代,很多演员可能会认为,在外边好歹我是一个角儿,跑回来怎么就只能演群众了。个性得不到伸张,说到底,也就是个演员道德的问题。我入行的那会儿,正赶上人艺最火的几年,老艺术家和学生都非常谦逊、好学,基本上隔年就有叫的响的剧目出来。这种浓厚的创作气氛能不能再回来,我也不知道,现在每次回去,都觉得凄凉、着急又无奈。
记者:但新《茶馆》出来后,还是赢得了观众一致的认可?
梁冠华:我也听到这些赞扬,可这更多的是针对演员个人,对整台戏的评价未必就是这样。我不是不希望别人夸我,而是想让大家看到整台演出效果,毕竟我们是一代人要接过上一代人的传承。老《茶馆》也并不是于是之一个人轰动全世界,这是全体的突出表现。或许剧本角色会赋予个别人多些亮相机会,戏份大一点,可如果没有这些小角色,配合搞不好,你就是大腕,也会有劲也使不上呀。人艺上一代有那么多优秀的人,到我们这一代,能冒出来毕竟就这么几个人,真正出质量的人数并不多。缺少庞大的后盾力量,只是一小撮的优质,难成大气候。
记者:前阵子,人艺推出些先锋的小剧场剧到上海演出,反响平平,对这些尝试性的改变,你怎么看待?
梁冠华:对于人艺以后的道路,不好说,我当然希望它越来越好,但艰难在所难免。人艺的几个小剧场话剧在上海触礁,我也听四川的朋友说了,本来《足球经理》(《足球俱乐部》)、《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的剧目就不是人艺的特色。这种太张扬,太有导演自己个性的东西,没有普遍性,未必就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在创作上,导演太急于表达东西,没有摸到艺术的规律、观众的心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些剧和人艺的风格也不一致,它走偏了,现实主义的生活我们都没有表达好,不用这么急玩概念、玩先锋。
新人艺风格面临尴尬
记者:处在目前这种尴尬境地,您认为人艺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
梁冠华:没有好的剧本,导演及其缺乏,这都是第一位的问题。林兆华毕竟年纪大了,一个人不可能排完全年的戏。乱七八糟的导演很多,可要找真正有自己风格,又能和北京人艺的风格、大众的审美品位一致的导演,真的很难。演员的缺乏,已经不是首要问题了,一个好导演才真正太重要了。人艺第一代演员,也并不是个个天资了不得,都是因为总导演焦菊隐先生的调教。他制定一套规范训练演员,才形成当年的盛世,任何时候总要有一个带头人,目前缺的就是这样的人。现在很多演员都有潜力,只要有人来挖掘,都是好苗苗,可缺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记者:一直都在强调人艺风格,那在你眼里,这种风格是什么?
梁冠华:原来大家都认为人艺的风格,就是老北京。其实也不是这么回事,贴近生活,体验人物的内心,能表达出来,就是人艺的特色。人物形象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来支持,而不是外壳的时尚。现在的舞台剧,假、大、空的太多,所以就闹笑话:嗓音好的,能吼的,人家就说是搞话剧的。照这标准,我们这些人都进不了人艺。很多演员都是凭空想象、道听途说来表演生活,人艺的演员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生活,多数人上街、买菜,朴实的没一点演员姿态。就是这些平平常常的男女,生活中见不到一点光彩,在舞台上却是放光的金子。
梁冠华
《茶馆》今年45周岁了,作为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孤独地矗立着。
梁冠华等从于是之手中接过《茶馆》,意味着把人艺这杆大旗,扛在他们这代中青年肩上: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一惯喜颜笑开,妙语连珠的梁冠华,只要谈到话剧,言词间就沉重了许多。一声叹息,把这壶看上去不错的新茶,统统打翻在地,还它一个本色来。剥掉商业炒作的外衣,透过一片赞誉之声,他很清楚:这茶闻上去很美,但味道还得慢慢地沏。
经典独孤求败,高处不胜寒的寂寥,笼罩着艺术的舞台,《茶馆》如此,人艺如此,话剧如此……困窘中,吾将上下而求索,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