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随笔/感悟小学生校园 |
分类: 涛妈的文章 |
话说上次接到老师的通知,让家长去一趟学校,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了涛爸身上。后来涛爸娓娓的诉说得知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显然在老师诉说儿子诸多的不是中,我和老公最终明确了一点,就是老师深恶痛绝、十恶不赦的是:儿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并当作首要疑犯之时竟然质问老师“你为什么就问我,不问别人,就认定是我的错吗”?面对儿子的这般疑问,用老师的那句话就是“你说说,胆子有多大,连老师都敢质问!真是无法无天啊!”
写这篇文章,我目的不是想说老师您做得不对(当然您一点错也没有),可能您会看到这篇博文,或许会不高兴,可是作为孩子家长,心中有话真的是不吐不快啊!我也是经过再三思量才决定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也有争辩的权利”。
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炎黄子孙们早已被熏陶的如同绵羊般的温顺、兔子般的乖巧,逆来顺受似乎被解释成为可以包容海纳百川,这是中国人的象征,我们至今仍旧显得古老的世俗概念里,我们包括下一代甚至未来,如同电脑编织的某个程序,势必要按我们预期和要求的方式走,一旦脱轨或偏离我们要求的航标,那便是大逆不道的。我想孩子打架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是成人却不给孩子任何争辩的机会,认为争辩就是“顶嘴”。当然,听话的乖孩子最讨老师的喜欢,而“顶嘴”、“拗性”的孩子往往会遭到训斥,甚至被剥夺辩解说明的权利,站在孩子的角度,这真的是不公平。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老师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老师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老师不相信自己。对老师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老师的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把训斥权当耳边风。也会使孩子形成认识障碍。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而与老师争辩。而这时老师简单粗暴地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不让其通过“辩”来分清是非.根本性的问题其实没有真正解决。由此,孩子的认识就会逐渐产生偏差。还会扼杀新思想,一个想“顶嘴辩解”的孩子,往往能将是非善恶权衡在自己的评判标准上,显示了不惟命是从,求是明理的思想特质。许多孩子正是在有所听和有所不听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老师“不许顶嘴”的高压使孩子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这让他们以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我认为面对像儿子这样喜欢 “顶嘴”的孩子(当然我相信学校里绝对不止我儿子一个),不管老师认为我说得有没有道理,我都有必要把我的观点说一下:
首先:要宽容对待
这需要老师们应有足够的民主风范,切忌为了面子和尊严,而置孩子的“委屈”和“苦衷”于不顾,以势镇人,以“大”压小,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逆反和逃避心理的形成。
第二:要耐心倾听
要真诚地去倾听孩子辩解的理由,并且加以具体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而妄下结论。
第三:要营造辩论氛围
因势利导,充分让孩子申辩,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良好习惯,能使他们既明事理,又练口才。
第四: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分析
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他们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足信心去克服它。
最后,请老师们少些“权威教育”吧!善待孩子的“顶嘴”,把他们的思辩和不讲礼貌分别开来,让他们在争辩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更坚定自己的正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