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日益成为一个社会话题。许多家长面对整天沉湎于电视和网络游戏中的孩子手足无措,那种抱书捧读、嗜书如命的状态似乎成了某种古老的理想。
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这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就这一话题,谈谈我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身边经常有朋友提到无论他们怎么诱导,孩子就是对阅读不感兴趣。其实很多朋友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只考虑这本书对学习成绩有没有帮助,如一课一练、作文集等。事实证明,这种书买得越多,孩子越厌学。我发现涛子平时喜欢看奥特曼的书,尤其对《恐龙大百科》十分感兴趣,就买了这方面的书给他看。选书就要选孩子喜欢的书,我记得曾去听过一个育儿专家的课,他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多买孩子喜欢的书给他看,同时引导他阅读相关的书籍,这对孩子爱上阅读能起到积极的帮助。平时还要经常给孩子买书,营造书香家庭的环境,不要将书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架上。在我的家里,沙发上、茶几上、床头柜上随处可见,到处是书,事实证明书摆的越是整齐,越是不会想去动它,而随处触手可及的书,反而让人有阅读的欲望。有了读书的氛围,在不干扰孩子的阅读选择的同时,也不对孩子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做具体限制,那么,随着家中藏书的不断积累,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
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读了一本书,就应该马上从中有所收获。对于低年级或者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要让他马上理解和记住所读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对孩子的阅读不要有具体的要求,更不要强迫孩子阅读和守着孩子阅读。这样的行为非但起不到任何效果,而且还会产生副作用。注意:切忌考问孩子和打击孩子。如:“你有没有记住什么啊?”、“知道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吗?”、“能不能背一段给我听听?”、“不认真看的话下次别想再买书了。”……这些伤害性的话语,不但不能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还会挫伤孩子的阅读积极性,降低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和进取性。
培养孩子阅读,先不要求他求记求解,也不要求他求时求量。阅读是一种循环,你看的书越多,越会想去看更多的书,你看的书越多,就越会去求知,就越能去理解和记住新的东西。阅读首先是量的积累,其次是质的变化,厚积薄发。书读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对于阅读,家长最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给孩子买书上,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培养上。即便是同年龄的孩子,相互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爱好的不同了。适应我孩子读的书未必适应你的孩子,我孩子喜欢读的书未必你的孩子也喜欢。有些家长发现别的孩子在阅读一本书,自己也认为不错,就买给孩子读,但是孩子丝毫不感兴趣,于是家长就会很失望,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学。其实,阅读最重要的不是内容的选择,而是兴趣的培养与阅读习惯的养成。否则,即使家中名著满架,孩子也会熟视无睹。
事实证明不会阅读、不爱阅读,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难怪让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步入街坊学校,这种阅读危机感决不是危言耸听。“没有书的生活,就像一艘没有舵盘的船。”而且,错过孩子的最佳阅读培养时间,就可能遗憾终身。德国专门研究全民阅读的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到了13岁或最晚15岁,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会永远对他关闭。”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总之,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