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经受点挫折是必要的--新浪少儿首页荐

标签:
教育育儿挫折我记录感动瞬间随笔/感悟杂谈 |
分类: 涛妈的文章 |
如今,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而“吃苦耐劳”曾经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这种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
现在,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说出“可能我不太适合吃苦”这样的话来,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极不足取的。请父母们想像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记得曾在书上看到过,一个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缺少甚至没有应激和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一受挫就败而是耐挫能磨,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提几点建议让大家参考:
首先要转变成人对挫折的消极认识。
长期以来家长们普遍深信,儿童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因而只能接受良好的环境,误以为“挫折”只能使孩子痛苦、紧张,故而把挫折看成是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给予杜绝的东西。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儿童。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故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练意志、提高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有利武器。
其次,要正确实施挫折教育
1.言传身教。生活现实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父母应有选择地将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为儿童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着、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儿童面对挫折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如电视上看到一个儿子高考落榜,他母亲语重心长地劝慰:人的一生有很多磨难,不知会有多少次失败,父母曾经失败过好多次,你这一次失败怕什么?只要不灰心,再努力就会减少失败了。
2.创设挫折情境。过于优越的环境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懦弱、退缩,而自尊心又很强的畸形状态。这样的孩子缺乏顽强的进取精神,经不起挫折。故而成人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让孩子获得适应能力。如:对孩子不包办一切,不有求必应;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在生活中减少享受,刻意锻炼吃苦精神;在小朋友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如让孩子明白“天外天、人上人”的道理;经常把孩子放在强手云集的大环境中(如参加各种竞赛等)去锻炼。这样既可克服骄傲心理,催其奋进,又让其在早期体验挫折,增强心理免疫力。创设挫折情境要把握好挫折的质与量,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能超过每个儿童的心理承受限度。
3.切实提高各方面能力。儿童抗挫折的能力是和知识、经验的增加及各种能力的提高成正比的,所以,成人应有意识地拓展此类知识,如逆境中成长的事例和经验,切实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他们独自战胜困难提供勇气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