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打开了其国门,而中国的国门则是由战争打开的原因

(2008-03-18 18:53:07)
标签:

杂谈

 

日本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打开了其国门,而中国的国门则是由战争打开的原因

 

我的一点看法

 

我觉得两国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在同一时期,面对相同机遇的不同选择和不同的结局.

 

尽管唐宋以来,日本一直就在不断地学习中国文化,但是在本质上,还是和中国文化有不小的差别,中国文化是理性,原则和道义的,而日本文化却有一种善于模仿和狭隘的情节在里面,日本本土文化的根脉是一种神道文化,喜欢走捷径而且有一种贪欲,这和中国儒学昌明天道自然是不同的.

 

说日本文化的偏狭和善于模仿,从大国崛起中日本全盘西化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当然,也不能否认日本文化的谦虚与上进的一面.<五条誓文>中的”求知识于世界”这一细节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背后隐藏的一个民族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劣势勇气并且立即作出反应虚心求教于西方睿智的确让我不得不对日本人刮目相看.

 

而中国,在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一直是世界强国,"中国的集权体制是最完备的",这样一种先进(对农耕社会而言)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很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强盛让中国人有一种优越感,不屑于向其他民族学习,日本1871年的近百人的,包括49名明治高官的出行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的,中国这种一贯以天朝自居的心理惯性一旦被打破,势必引起社会阶层的恐慌,而我想,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原因之一.学习是表面上的,我从自己的学习都有深切的体会,一个自己内心感到不屑的东西,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是很难学好的, 除非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心态.

 

而日本,显然不会有这种强烈的心理负担,因为日本长久以来就在学习中国文化,后来又学习荷兰文化,因此,向谁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大同小异的.尽管后来日本的全盘西化招致了传统捷岑的反对,但是这样的反对并没有反对向他国学习,而是对学习的方式提出的质疑.

 

而且中国长期的优越环境也让中国人渐渐缺少的拼搏的动力,多数人满足于现状,尽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是这种打击并没有触动到社会心态的根基,”在1840-1870年期间,清政府一度陷入恐慌,但是在1870-1900年间紧张的局势稍微有所缓和,在这期间,清政府并没有抓紧时间总结经验教训,作出改革,而是安于现状,错过了改革的大好时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