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资料 |
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 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