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摘要:诗篇中有歌颂印度悠久的文化艺术、雄伟山川和美好风光的,有表达向往光明自由和不畏专横暴虐的,有描绘真挚爱情,叙述童心和母爱的,有概括生活哲理的等。诗人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与感悟同对于神的渴望和向往穿插而行。让人感受到神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和地位,以及整个生命中的重要性。
主题词:吉檀迦利 泰戈尔 神
《吉檀迦利》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集,共收诗103首,并凭借其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文坛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
这是一部集中体现泰戈尔以泛神论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的哲理抒情诗集。诗集题名为“吉檀迦利”,意为“献诗”,即献给神的诗篇。诗篇中有歌颂印度悠久的文化艺术、雄伟山川和美好风光的,有表达向往光明自由和不畏专横暴虐的,有描绘真挚爱情,叙述童心和母爱的,有概括生活哲理的等。诗人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与感悟同对于神的渴望和向往穿插而行。让人感受到神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和地位,以及整个生命中的重要性。
一、对“神”的不泄追求
在整个诗篇中,作者将神贯穿于全文,并且对于神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结合,以达到合二为一的理想境界,并且这种渴求的心情十分迫切。例如诗中说道“让我的一切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让我的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等语句都强烈的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于神的向往,哪怕仅仅是真实的触摸或是瞻仰一下神的容颜。字里行间无不强烈的透露出对神急切的追寻,狂热的眷恋和无望的苦闷。作者将其痛苦感染于我们,令我们有帮助其找寻他心中的神的冲动。
其次,表现诗人虽强烈追求但却难以达到合二为一境界的痛苦。“云霾堆积,黑暗渐深。呵,爱,你为什么让我独在门外等候”;“ 若是你不容我见面,若是你完全把我抛弃,我真不知将如何度过这悠长的雨天。我不住地凝望遥望的阴空,我的心和不宁的风一同彷徨悲叹”;“若是你不说话,我就含忍着,以你的沉默来填满我的心。我要沉静地等候,像黑夜在星光中无眠,忍耐地低首”……诸如此类的诗句都透露着作者追寻不到神的苦闷,但同时他并不就此放弃,安慰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用沉默来填满”,要“沉静地等待”。让我们再次看到作者对于神的向往的心愿不是一时的冲动,不是盲目的随大流,而是认真思索后执着的追求与契而不舍。
第三,表现诗人经过不懈追求,达到合二为一理想境界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更是一种多年的期盼和努力终于成为现实的快乐。当追求和梦想变成现实后,孤寂被幸福取代,苦闷被喜悦取代,忧伤被欢乐取代…… “这样的欢乐我的生活是热闹的”;“我不再以我的旧船去走遍海港,我乐于弄潮的日子早已过去了”;“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诸如此类的诗句都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欢愉,同时也将感恩的心情溶入于此。感激神灵让他走出了人生的困顿期,让他对现实不再迷茫,有了新的方向,给了他新的活力,生命的激情再一次被燃烧。
二、爱国主义的情感时刻澎湃
诗作中通过对神的不懈的追求,用柔情哀伤的文笔写出了现实的黑暗。他四处寻找摆脱黑暗走向理想生活的道路,在一次次的碰壁中,却并没有扑灭他充满希望的火种,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诗歌中得到体现:“在那里, 心是无畏的, 头也抬的高昂;在那里, 知识是自由的;在那里, 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国的墙隔成片断;在那里, 话从真理的深处说出;在那里, 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在那里, 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在那里, 心灵是受你的指引, 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进入那自由的天国, 我的父,呵, 让我
的国家觉醒起来吧”(第三十五首诗)。
在每一段诗的开头,作者均以“在那里”来引导。“那里”没有战争,“那里”没有贫穷,“那里”没有饥饿,“那里”没有种族歧视,“那里”没有压迫,“那里”是作者梦想中的社会,“那里”是作者理想中的国度,“那里”是幸福生活的开始的地方。诗人描绘的“那里的天国”中的生活蓝图令人神往,这无疑是完美的世界和人类理想的家园。从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对于生存状态的渴求。“让我们的国家觉醒起来吧”是诗人灵魂呐喊的声音,也是对国人真诚的希望。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和迷茫的诗人,而是用灵魂的笔尖谱写出满腔爱国激情的诗人。祖国的命运,祖国的盛衰,人民的安乐都全部囊括在那最后一句深沉的呐喊中。“我天天地在守望着你:为你, 我忍受着生命的苦乐”。为了祖国的自由与光明,诗人用整个生命在感悟,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在此得到了高度的升华。
三、诗人的焦虑与困惑
泰戈尔是个伟大的诗人,但他终究是个凡夫俗子,他希望达到内心的和谐安宁的境界,却摆脱不了现实的黑暗而带来的内心的痛苦与焦虑。他始终在寻找着摆脱现实黑暗、混沌状态的出路,却一时钻进了找不到光明道路的迷宫。追寻的“神”与“爱”却又如此飘渺,他生活在矛盾纠缠的痛苦之中。淡淡的哀愁、茫然的困惑和失望的苦恼仿佛三座沉重的大山,压的他喘不过气来。“灯火,,灯火在哪里呢”;“ 用熊熊的渴望之火把它点!罗网是坚韧的, 但是要撕破它的时候我又心痛”。这些诗句都显示出了作者矛盾的状态。一会欢乐,一会忧伤;一会舒畅,一会苦闷;一会希望,一会失望。在情感的低潮期,诗人更是在大量的作品中抒发了这样的心情。例如:“死亡,你的仆人,来到我的门前”;“离愁弥漫世界,在无际的天空中生出无数的情境”。这些诗歌都反映出作者寂寞彷徨的心境。一系列暗瑟的诗歌,也正是他消极心态的真实写照。但同时这样的消极并不是诗人甘于沉沦与妥协的写照,而是心态历练的一个过程的真实反映。“我要保持我的躯体永远纯洁……我要永远从我的思想中屏除虚伪……我要从我的心中驱走一切的丑恶……”一组排比式的诗句最终显露出诗人勇于奋起,努力摆脱黑暗的决心。将其整个生命投入于与世俗的斗争中,并且“永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淫威屈服”。而这也最终成为泰戈尔由低潮转向高潮的思想基础。
《吉檀迦利》中,作者的思想随着对“神”的寻找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无数的困惑与苦闷并没有让他放弃对“神”寻找的决心。而“神”也正是诗人纯净灵魂的写照,敛入与吐纳一切美好的事物、情感。同时,诗作中也将宗教的神秘色彩引入,更增添了一份幻化与飘渺,给人希望,又磨练人的意志。
参考文献:
1、〔印〕泰戈尔,《吉檀迦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4
2、《外国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论〈吉檀迦利〉的思想内涵》,作者:魏婧,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总第70期
4、《〈七色魇〉与〈吉檀迦利〉生命意识之比较》,作者:杨玉珍,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0年12月第17卷第4期
5、《与神对话:现实与理想——关于〈吉檀迦利〉的思想倾向》,作者:黎跃进,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10月第22卷第5期
6、《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作者:颜治强,《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3年4期(总第78期)
7、《泰戈尔〈吉檀迦利〉的宗教内涵》,作者:苏蔓,成都航空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4期(总第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