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写道:“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全部分写柔石,为何结尾写冯铿?认真研读,发现这句话看似旁逸斜出,实则与全部分浑然一体。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这句话写冯铿,更是写柔石。先看这句话在文字上与前文的勾连。“也并不美丽”和前面的“有时我在路上遇见,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照应,“也并”二字使“不美丽”在语势上直接回指这“年轻漂亮的女人”。鲁迅先生以前发现柔石的“迂”渐渐改变起来,便疑心有漂亮的女人做他的朋友,而见到冯铿后,发现做柔石朋友的冯铿并不美丽。于是颇有感慨,是啊,那“年轻漂亮的女人”怎么会是他的朋友呢?柔石的“迂”是一贯的,是可敬可爱的。他正直,不为十里洋场中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所动,他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心不旁骛,来去匆匆;他实在,不贪慕虚荣,不仿效风流倜傥,与志同道合者为友,相互激励,为了美好的理想,追求着充实的战斗生活;他真诚,他用一颗赤诚的心温暖别人,只要对别人有利的事他会不顾别人的感受认真地做。诗人艾青说:每个人既是独立的,而又相互照耀。冯铿的“不美丽”照耀着柔石,使他放射出朴实真切的、崇高可敬的人格光芒。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这句话也是鲁迅先生用来写自己的。先生一贯严于解剖自己,不说他对“神经过敏”的青年人在认识上的反省,不说先他对事后脱身逃走原因的解说,也不说他在“惯于长夜过春时”中深沉的吟咏......只说他对柔石的那次偶然“疑心”的表白,就能让我们真实的触摸到他那勇于自责的灵魂。我们有理由认为先生的“疑心”是对柔石的误解,而且这一误解后面有诸多必然因素。(毕竟先生和柔石的交往不深入,毕竟有太多的人堕入复杂社会的陷阱。)然而先生不肯原谅自己,他用“这方法不好”、“疑心”等词语承认自己判断的失误,心里疙疙瘩瘩的,觉得对不住好青年柔石。在写完柔石与冯铿的会面后,便迫不及待的写道:“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把自责的利剑指向自己的灵魂。先生用事实粉碎了自己的臆断,证实了柔石的正直、真诚与实在。短短一句话,看是写冯铿,实际上是解剖自己,是鲁迅先生恳切真诚的内心表白。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这句话放在篇尾独立成段,如重锤敲打着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了震撼的力量,这力量来自冯铿,来自柔石,来自鲁迅先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