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蓟县盘山千像寺

标签:
河北蓟县盘山千像寺造像第六批 |
分类: 踏古 |
http://s8/middle/4d90c9fbt9516c7d94647&690&690
http://s4/middle/4d90c9fbt9516c0569c13&690&690
http://s2/middle/4d90c9fbt9516c6a819b1&690&690
http://s9/middle/4d90c9fbt9516c3bc6528&690&690
http://s4/middle/4d90c9fbt9516c5955d23&690&690
http://s10/middle/4d90c9fbt9516c49206b9&690&690
http://s4/middle/4d90c9fbt9516c2207813&690&690
http://s1/middle/4d90c9fbt9516c10dc8c0&690&690洞内北壁的浮雕无量寿佛一尊,应为明代所刻。
http://s16/middle/4d90c9fbt9516bf34bcdf&690&690
http://s16/middle/4d90c9fbt9516b94e0e8f&690&690
http://s13/middle/4d90c9fbt9516bda7f7fc&690&690
http://s14/middle/4d90c9fbt9516bc861c6d&690&690
http://s16/middle/4d90c9fbt9516bb82a18f&690&690
http://s10/middle/4d90c9fbt95180ab0dc19&690
2010年秋,与朋友驾车寻访蓟县盘山东麓官庄镇联合村北边的千像寺摩崖造像。盘山的千像寺,又名祐唐寺,历史悠久是唐辽时期蓟州盘山名庙之一。最先入眼前的是寺前空地上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五年(987年)所立。碑中文字记载“此境旧有五寺,祐唐者乃备其一。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泽钵,瞬息而泯,因兹构精舍宴坐矣。厥后于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圣也。。。。。。”正面铭文共一千六百馀字,记录了盘山胜景和建寺缘起以及建寺过程,由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愍忠寺僧德麟书。书法刚劲俊秀,碑额四角雕饰蟠螭,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京东第一碑”。 碑的侧面为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补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两寺因土地问题发生争讼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记录。是目前千像寺最早的考证资料只此而得。在此碑旁边的有《盘山古刹佑唐寺重铭》碑与之并立,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松溟德庵撰书。
延着上山台阶,走不远左边有个小岔路,地上便有落石一块横卧在地,上有线刻四尊佛像。再往前一些是一片空地,有舍利塔,四周零散碎石杂草纵横断墙残恒无路可前,退回到石阶处顺着台阶继续往上,路边山坡的孤石岩壁上,断断续续出现有线刻佛像,转了一大圈下到寺院的右边,有一山坳巨石处亦是随处见线刻佛像,据考古调查统计大小不一佛造像共五百馀尊。在国内能有这么多的摩崖线刻佛像是极少见的,整个布局上造像集中的分布在千像寺遗址四周较大的巨石或相对平整的崖壁上,除寺后有石窟“契真洞”,洞内明代浅浮雕坐佛一尊,其余皆为线刻。2006年9月千像寺的摩崖造像被评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众多的摩崖造像中可以辨认出释迦牟尼佛、如来佛、药师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造像有为立姿、坐姿、卧姿等,单尊或多尊组合,大部分佛像有背光和头光,有些有明显密宗样式,脚踏仰、俯莲花。衣着多开领左大襟袈娑,右肩袒露,形态端庄,从佛像的发髻式样、五官特征和衣纹等来看,雕刻技法与风格均较为简单朴素粗犷,应为民间工匠所为。关于造像的雕刻起始年代,辽李仲宣撰写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碑文中, “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厥后于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圣也。虽雨渍苔斑,睠仪相而犹在”,说明当时所刊碑文时,佛像便已经存在,从造像的数量风格来看,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一个集中、庞大的散落佛像石刻群,后代续刊刻佛像数量较少。据说乾隆对千像寺情有独钟,曾多次写记题诗,念念有加。他《盘山记》有千像寺奚谷谷刻像的简述:“四顾梵宇精蓝,依山隐谷,镂峰石,刻画天真。”
出发时没有做功课,不知此处摩崖造像如此之多,之密集。这些摩崖造像均在粗糙砂石上雕刻,有不少面部漫漶不清,与山石草木早就自然的融为一体,能历经千年岁月依存到今实不易。据《蓟县志》载,千像寺建筑清代还有存:佛殿、僧堂、库厨。佛殿分3层,前殿弥勒殿,中殿是南海升殿,后殿清代所建藏经阁,有玄奘法师像,像两边有6个红木巨箱,内装经卷。阁两边有配殿,西供药王,东供真武。清乾隆十年,奉敇重修,正殿悬乾隆帝书额“雨花福地”。环顾四周寺庙建筑均已不存,遗址只是坝台、部分墙体。石阶两旁草木纵深,黄叶惆落,秋意正浓,秋风吹来,众多的佛像在草木间忽隐忽现,明诗人黄汝亭诗咏千佛刻像中,有“千佛番番风满座”之感。乾隆写《如来影》诗,序曰:“盘山千像寺石上有如来影像,亦有诗以咏之:如来无物不如来,无物不如本无物。岂于石上独留迹,得毋此石非真佛?无物非佛,石岂独非?亘劫色相,不长苔衣“。两年以后,意犹未足,又赋《千像寺》致兴一首:“何来龙像侣,说法礼山神。即景欣幽托,随缘悟静因。门迎松落落,路转石磷磷。千相即非相,谁容辨假真。”诗中禅意不正是眼前此时此境。
山坡有好些的柿子树,正是果实累累,喜鹊驻定站在老树身上,剩下它是这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