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家堂轴-家族

标签:
育儿公言余公衍余衍余话题梓汶公 |
分类: 杂文.杂谈.评论 |
家谱-家堂轴-家族
——第三十世祖孙 言语 纪事
公元2014年12月27日,周六,马年岁末,气温和醺。余独自骑行回老家翰林苑,为周日作协会议和文朋小聚做安排,不想收获颇丰。一是在路上接到一电话,与27年不见的大学同学取得联系,一是在老院子里安置了一个石头茶桌(碌碡做底座、磨盘做桌面)可以供5-7人用功夫茶,最重要的收获是,从我家近80岁的大大哥那里请到了祖上流传下来的家堂轴子(共三组:正堂祭拜轴画1幅、供奉祭品画2幅(左右)、祖上折子1组)。按照民间风俗,请送家堂一般要连续三年,以当时当世尚活着的最老长辈的名义请,连续向上倒推五辈子先祖。大大哥于是对我说:倘若小办,可以我名义请,倘若大办,丕军二老爷尚在,就仍以他为上上。村人们尚知道我对家谱及民间艺术品的喜好,大大哥故而将其保存的家堂轴子一套从东小堂屋里取了出来,郑重交付我收藏保管。我知道,这是族人对我的信任,我定当其保存好,争取将破坏的部分找个时间好好修理一下。是日,我走访了大大哥两个宅院,还从中收获了一个即将扔掉的“折席”——一种围在粮囤上的长形席子和一个木墩子。我还发现,大大哥家另有一套完整的木工工具、石磨小磨等一宗,还有木质茶盘一组,更有价值的是一套古式衣架——只可惜坏了底座。我让他修复后我花钱收藏。是日,我还和为礼大叔来到了村前云梦湖畔庄家林子旧址鉴定了他说的“宝贝”——其实是一块方形生铁,约5公斤重,非成品,年代大概在明朝,上附着一枚钱币外圈,没有经济价值但有考古价值。可以从中明确,古铁城遗址始于何年代,是否以铸造铁而名,也有人说因贴着官庄城而得名,总之,城子岭文化遗址秦砖汉瓦遍布,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无疑,故而最近一段时日,盗墓者云聚我家乡,所到之处挖地三尺,其景象其情让人伤心。
言归正传,且说我公氏家族官庄铁城一支派,也就是翰林苑支派,是何时从何地迁徙过来的,其实是较为明确的。我整个北方公氏家族是从宋宣和元年从沂州府迁居野店上东门,这个历史是经过祖上碑文证明的,不容置疑。我族公鼐将家族历史考证到春秋战国鲁昭公的两个儿子在与季世家族斗争历史,也是公认了的。我翰林苑支派是从野店上东门长支(13世)增仁族直接分出来到了古铁城定居,这个也没有大问题。现在要考证的是,我21氏族公挺摖是否是第一个定居铁城的人?是什么年代过来的。
我公氏家族于13世(大约明朝正统年间)增仁、行仁、景仁、里仁四兄弟开始向全县大迁徙,其中,增仁作为老大,一般不会外迁,但是,明确的是21世公挺摖(大约清朝康熙年间)已经在古铁城定居了,且作为我翰林苑支派我的鼻祖。至于到了23世公德刚,我父亲都能说上历史的,就不用考证了。现在的问题是,增仁族的第几代子孙开始迁徙铁城的?
根据家谱记载,公家臣第一次到翰林苑看中了风水后,带着上学的儿子公鼐来旅游,并表达了想把阴宅定在此地的,也就是说,那时公氏家族还没有到铁城,所以把此地叫翰林旺,应该是公氏后人们至少是公鼐的孙子辈公秉文之后。对了,记得在另一个碑文记载中是从公谏(公挺摖的父亲,清朝康熙约166几年)开始来到铁城的。而真正定居翰林苑应该从公德刚(23世)开始的,时间应该是清朝乾隆年间(约174几年),距今大约在276年左右。(另有公涵(教谕,清雍正172几年)的墓在翰林旺作证。)也就是说,我翰林苑支派定居在原公家晚村有275年的历史,而从上东门迁徙来铁城的时间约346年。
这是我祖声名和文章都名震明朝的文学家、诗人公鼐的画像,出自于新泰果庄一公氏家族珍藏,后被县文化部门反拍影印后再放大,由言语收藏。
黄山崮下翰林苑村我祖(父)辈历代沿袭表
世代 沿袭 |
生活年代 (±35年) |
祖(嫡父) 姓名 |
夫人 |
兄弟(亲) 名单(及排行) |
备注(考证说明) |
|||||
功名及 节孝情况 |
对应(同代)名人 |
考证依据 |
||||||||
朝代 |
公元 年代 |
名姓 |
排行 |
|||||||
第一世 |
北宋 宣和年间 |
1119- 1127年 |
失名 |
|
包氏 |
宋宣和年间公姓自沂州府 西南60里义沟村迁来定居 |
|
|
查上东门墓碑知 (存祖、纲祖立) |
|
第二世 |
南宋 隆兴年间 |
115×年间 |
失名 |
|
李氏 |
|
|
|
宋宝庆元年立碑(存) 元延佑元年立碑(纲) |
|
第三世 |
南宋 绍煕年间 |
119× 年间 |
公信 |
次 |
张氏 |
兄弟四个 公政(长)公彦(三)公友(四) |
|
|
辈分推出 |
|
第四世 |
南宋 宝庆年间 |
1225年间 |
公佑 |
独子 |
韩氏 |
独子(单传) |
同年代金国没落期 |
公存祖 |
(公存)祖 宝庆元年(1225年)立碑 |
|
第五世 |
南宋 淳佑 |
124×年 |
公元 |
次 |
郑氏 |
兄弟四个 公炯(长)公安(三)公庆(四) |
|
|
推断:约1200-1260年间,铁木真到忽必烈 |
|
第六世 |
元朝 至元年间 |
127×年 |
公仁 |
三 |
阚氏 |
兄弟三个 公绩(长)公钱(次) |
|
收集先世之墓于祖茔 |
推断:忽必烈至铁木耳时代 |
|
第七世 |
元朝 延佑年间 |
132×年 |
公汉 |
五 |
李氏 于氏 |
兄弟五个 钦(长)文武(次)智(三) 猷(四) |
|
公纲 浙江团练史总理渔监,元税务大使。 公顯 |
纲族(迁居新泰) 在林内立碑栽树 元朝延佑年间 (1314--1321年间) 纲祖年龄应大于公汉 |
|
第八世 |
元末明初 |
134×至140×年间 |
公海 |
独子 |
包氏 |
单传 |
万户 剿匪兴农有功 |
明洪武年间 |
墓在上东门(元末) 据公海志略考证 |
世代 沿袭 |
生活年代 (±35年) |
祖(父) 姓名 |
夫人 |
兄弟(亲) 名单(及排行) |
备注(考证说明) |
|||||
功名及 节孝情况 |
对应(同代)名人 |
考证依据 |
||||||||
朝代 |
公元 年代 |
名姓 |
排行 |
|||||||
第九世 |
明朝 洪武-景泰 |
1360——1445年间 |
公守敬 |
四 |
|
兄弟四个 守道(长)守信(次)守权(三) |
孝子 耆德 |
|
洪武中1385年替父戍边,在辽生世亮、傑、原三子后归卒年85岁,墓上东门 |
|
第十世 |
明朝 宣德后 |
1384—1454 年间 |
公先 |
长 |
|
兄弟四个 世亮(次)世傑(三)世原(四) |
字世戴 县丞 |
|
1400年16岁去辽寻父,以忠孝授直隶顺德府广宗县丞,70岁卒,墓在上东门 |
|
第十一世 |
明朝 永乐 |
约1405年出生 |
公评 |
独子 |
|
独子 |
|
|
推算出 |
|
第十二世 |
明朝 洪熙-正德 |
1424—1510年 |
公忠 |
长 |
国氏 |
兄弟两个 公忠 、公恕 (次) |
字尽已 恩赐九品 服色 |
公恕 字克已 |
公恕明固始县丞,封监察御史,孺人许氏 公忠卒年86岁,墓上东门 |
|
第十三世 |
明朝 正统 |
约1446年出生 |
公增仁 |
长 |
邱氏 |
兄弟四个 行仁(次)景仁(三)里仁(四) |
庠生,封文林乡 |
公勉仁 (进士) |
勉仁弘治年进士,其妇人阚氏、李氏,墓在上东门 |
|
第十四世 |
明朝 弘志、正德 |
148×年间 |
公志成 |
四 |
|
兄弟六个 志良(长)志廉(次)志真(三) 志宏(五)志勇(六) |
志真,任山西大同府广灵知县,妇包氏 |
公跻奎 (进士) |
跻奎乃景仁之子,卒年89岁,墓在夏庄,夫人包氏。分析:景仁族子孙定居公家城子并兴旺发达时间。 |
|
第十五世 |
明朝 正德 |
约151×年生 |
公大轸 |
长 |
|
兄弟两个 其弟公大輈 |
|
公一扬 (进士) |
公一扬,瑞文公三子,嘉靖进士,墓在夏庄,妇人任氏 |
|
第十六世 |
明朝 嘉靖 |
约154×年生 |
公士冠 |
次 |
|
兄弟三个 士先(长)士壮(三) |
|
公家臣 (进士) |
隆庆辛末进士,修万历会典,墓在公家万黄山下。 |
世代 沿袭 |
生活年代 (±35年) |
祖(父) 姓名 |
夫人 |
兄弟(亲) 名单(及排行) |
备注(考证说明) |
|||||
功名及 节孝情况 |
对应(同代)名人 |
考证依据 |
||||||||
朝代 |
公元 年代 |
名姓 |
排行 |
|||||||
第十七世 |
明朝 隆庆 |
约156*年生 |
公存业 |
长 |
|
兄弟三个 充业(次)、习业(三) |
|
公鼐 (进士) |
公鼐(1558-1662年) 墓在曹庄,妻彭氏 |
|
第十八世 |
明朝 万历 |
约159*年生 |
公师旦 |
长 |
|
兄弟四个 师圣(次)师文((三)师孔(四) |
|
公光国 |
公光国,墓在东住佛 夫人刘氏 |
|
第十九世 |
明朝 天启 |
约162*年生 |
公显 |
长 |
|
兄弟两个 公名(次) |
|
公秉文 |
公秉文,崇祯初奉使江南,卒于宿迁,年39岁 |
|
第二十世 |
清朝 康熙 |
约166*年生 |
公谏 |
四 |
|
兄弟四个 大宗(长)谨(次)惠(三) |
|
|
推断:从上东门迁居铁城或公家万的时间 |
|
第二十一世 |
清朝 康熙 |
约168*年生 |
公廷 祭 |
长 |
|
兄弟两个 公廷绸(次) |
|
|
|
|
第二十二世 |
清朝 雍正 |
约172*年生 |
公苹 |
三 |
许氏 |
兄弟三个 公爽(长)公蘭(次) |
|
公涵 |
公廷 炎于乾隆26年修谱时86岁(1762年) |
|
第二十三世 |
清朝 乾隆 |
约174*年生 |
公德刚 |
长 |
|
兄弟两个 公德明(次) |
|
公元夔 |
公涵,乾隆庚辰修谱 |
|
第二十四世 |
清朝 乾隆 |
约177*年生 |
公肇文 |
独子 |
姜氏 陈氏 |
|
嘉庆戍年 举人 |
公肇琨 |
元夔,嘉庆乡试,赐举人,60卒,墓在黄山,夫人李氏 |
世代 沿袭 |
生活年代 (±35年) |
祖(父) 姓名 |
夫人 |
兄弟(亲) 名单(及排行) |
备注(考证说明) |
|||||
功名及 节孝情况 |
对应(同代)名人 |
考证依据 |
||||||||
朝代 |
公元 年代 |
名姓 |
排行 |
|||||||
第二十五世 |
清朝 嘉庆 |
约180*年生 |
公玉袖 |
次 |
王氏 |
兄弟四个 玉章(长)玉理(三)玉松(四) |
|
|
公肇琨于嘉庆21年修谱,时年1796年 |
|
第二十六世 |
清朝 道光 |
约183*年生 |
公铃东 |
次 |
张氏 |
兄弟三个 咸东(长,尚氏)伦东(三,周氏) |
|
道东 戴东 |
|
|
第二十七世 |
清朝 咸丰 |
约185*年生 |
公方盈 |
次 |
张氏 |
兄弟两个 方兴(长,杜氏) |
圣府知事生 |
|
道东于光绪元年(1875年)修谱 |
|
第二十八世 |
清朝 光绪 |
约187*年 |
公茂秋 |
长 |
刘氏 |
兄弟四个 茂冬(彭氏)、茂绅(王、夏、 田氏)、茂纲(王氏) |
茂纲,组织公家万小桥子谱 |
公茂忠又名公忠甫 |
忠甫,清宣统临沂公方恒之子,烈士 |
|
第二十九世 |
宣统—中华民国 |
约190*年 |
公丕治 |
次 |
王氏 杜氏 |
兄弟三个 丕和(长,彭氏) 丕禄(三,张氏) |
父茂秋,中年早逝 |
彭氏与婆婆刘氏皆忠孝至终 |
1935年坦埠公巍东续谱时最后一代 |
|
第三十世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36- 2000年 |
公为同 |
三 |
母亲 |
为楷(长,)为庭(次,徐氏) |
三岁丧母,忠孝 |
|
2000年农历五月初七逝世,终年70岁,墓在黄山 |
|
第三十一世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60年 |
吾辈 |
|
|
兄弟六个:衍亮,衍祥,衍法,衍夫,衍余,衍启 |
|
|
|
|
第三十二世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儿辈 |
|
|
公昊;公奎;公程;公昂、公光业; 公子禛;公硕、公续涵 |
|
|
|
|
第三十三世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孙辈 |
|
|
|
|
|
|
|
第三十四以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重孙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