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是干什么的?
(2014-09-23 03:35:40)
标签:
情感公衍余言语话题梓汶公 |
作协
中国作协和各省作协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正式机构,作协主席采取选举制,书记由组织部门委派,有正式编制,吃财政饭。但是,市级以下作协属于民间协会性质,半官方松散化管理。严格说来,县一级作协是文学爱好者的组织,毕竟作家群体的整体水平有限,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只是地域性的。是的,作协确实没有什么,也决定不了什么,但是,这个组织之所以一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定是具有某种吸引人的魅力,那就是他是一个轻松快乐、自由发挥的平台,一个文学爱好者平等交流的平台,一个文学人相互促进激励的平台,一个抱团取暖向社会宣示其文学价值的平台,一个关乎社会舆论和稳定团结的组织,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作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作协不是官方机构不是政治讲坛,不是出版社不是文学刊物,不是电视台不是集中营。作协是大众的组织但更讲究个人独立性,作协就是作家们相聚学习探讨的一个广场、园地,你愿意把他当做演说的舞台或写作的园地也无妨!喜欢的就来聚一块切磋技艺,不愿意来的只管呆在家里发呆,有新鲜话题就来聊聊,愿意闷在心里就自己在家鼓捣。
如实说,写作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会因为多接触人就会成就大作。以此类推,某个出版社、报纸、杂志能对你的创作起决定性作用么?发表一篇文章你就是作家么?但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承认,一个人的处女作对他后来的文学成长很重要,一个好的老师特别是启蒙老师对一个人的成名成家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某一个权威人物的一句褒贬的话语对一个人的未来创作影响会有多大。那个老师那个人那家刊物那个协会或许对你的创作没有发挥一点直接作用,但文学创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正是这些人这些平台带着你一步一步走上了文学的殿堂,让你日益丰满起来。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作协的作用。说白了,作协和某个刊物某个出版社一样,只是一个自发的组织、一个群团、一个相互交流和促进的平台,对你的写作给予承认,对你的付出给予肯定,至少被圈子里的人承认,激励你走向更高的一种境界,作协本身对你的创作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的激励效果和相互学习交流价值却是显而易见的。
人是在群居中提升了自己的智商,人是在社交和接触中成就了思想和经验。倘若你完全在闭门造车,你还能写出富有生活情趣情调的文字么?写作时固然需要沉静、低调,需要潜下心来去创作,但功课以外的学习交流往往会事半功倍。在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人气很重要,宣传很重要,抱团取暖很重要,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没有人气,没有市场,领导会重视你?老板们、投资商、出版商们会关注你支持你?没有读者群的作家和没有观众的舞台,演员们会有演出的劲头?这个时代,炒作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封闭的保守的小家子气和固执自大是没有出路的,如果谁还固执于自我天地里,拒绝交流,抱守残缺,自我画圈,自我膨胀,那你的发展空间只会枯萎下去。
最近网上对作协的炒作很热闹,贬多于褒,山西河南等地的很多著名作家主动放弃了中国作协和省市作协的任职,反而加入了家乡的作协,是地方作协比中国作协的威望更大么,肯定不是!是亲情、故乡情,游子之心,职业习惯牵引着作家们。中国作协或一些省市作协过于官僚,习惯梁山排座次,到一块时不谈感情,不真心指你的缺点,只有吹捧。在外漂泊多年,我知道游子对家乡的情感,不在外闯荡,你是体会不到这种感情的。所以我举双手赞成作家们参与到故乡大家庭中来,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的作协会更加生辉。
一个人加入某个级别的协会成员,或者在某个刊物上发表作品,只能证明你的那一篇文字得到了某个群体的承认,并不说明你的文学水平和涵养就一定高。有些人发了几篇稿子或加入了什么协会就以为自己的身价高了,就可以评头论足别人的缺点了,别人就该对你顶礼膜拜了,那同样是幼稚可笑的。
有人批评作协,说明人家重视你;怕人家批评,说明你太把自己当成官了。人家批评的是你的缺点,作协本身显然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像韩寒多次炮轰中国作协,能引起社会轰动,说明韩寒是个名人,但是我更加相信,韩寒炮轰的并不是作协(职能),他炮轰的是把持着作协的那部分人,那些抱着官本位意识试图垄断文学的那些文化官僚们,中国作协并没有错,是那些带着偏见自以为是带着条条框框去划分作家的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