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湘君》和《湘夫人》叹屈原之伟大
(2010-10-19 06:28:40)
标签:
屈原楚辞湘君欣赏湘夫人欣赏古文欣赏古文阅读梓汶公公衍余文化 |
分类: 散文选 |
读《湘君》和《湘夫人》叹屈原之伟大
【导读】:《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爱情喜剧。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不失为流芳千古书写情爱和相思的姊妹篇。
从湘君与湘夫人的情爱悲剧中读到的是屈原不为君王所理解郁郁不得志心情。屈原的愤懑和责问:“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可见一斑。
而屈原的雄奇飘逸浪漫之风格,仅从如下句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就足让我们惊叹不已:这是2300多年前的屈原所写么?我们甚至有些怀疑他是神仙还是三闾大夫!
司马迁评价屈原之人格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后汉王逸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当今那些号称为“大师”“大家”的文豪们情种们,你再牛,你敢说你能写出像屈原这样浪漫主义的诗篇?
屈原,享如此多赞誉,当之无愧!即使李白、杜甫、白居易,在他面前,也相形见绌。
《湘夫人》之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湘君》之译文
湘君啊,你犹豫不决停下脚步,为了谁停留在水中沙洲,不肯离去?为你略施粉黛呈现美好容颜,待你迟迟未来,那就让我乘舟去迎候吧。让那沅水和湘水风平浪静,江水缓缓流淌。期盼着你的来到,吹起洞箫,是倾述对谁的悠悠思慕?
乘着舟转道洞庭而北行。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远远望见,涔阳遥远的水边,横渡大江还不足以显示我的精诚吗。还没到达我扬灵要去的地方,侍女多情,为我而哀叹。泪流不止,那么深切的思念着你,悱恻忧伤。
玉桂制长桨木兰作船舷,划水前行,水波像斫开冰块的冰屑纷然。薜荔缘木而生,却去水中采摘,芙蓉逐水而长,却到树上摘取,都是徒劳无益。湘君与我心意不同,媒人也徒劳而无功。恩情不深,终归轻易弃绝!清水在石头上浅浅而流,龙船翩翩疾飞而过。湘君你不以忠诚相交,使我幽怨深长。没有践约而来却对我说没有闲暇。
白天在江边奔走赶路,傍晚停止鞭马使车缓行,将车停靠在洞庭湖北岸附近的洲岛。鸟儿栖息在屋檐上,流水环绕于华堂之前。我把玉佩抛入江水之中,就将我的配饰留在这澧水畔吧;在流芳的沙洲采来香草杜若,想把它送给陪侍的女伴。时光流逝不复返,就让我,暂且放慢脚步逍遥游吧。
《湘夫人》之鉴赏——本部分采用他人的注释、解读(特此说明)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
屈原简介及对他的评价: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氏屈,名平,字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而《湘君》和《湘夫人》是一对描写情爱的最完美的姊妹篇。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难怪,据说上世纪50年代,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无论从人品还是文品,屈原享受如此大的名誉,都是的当之无愧的。当代有多少自称为爱情专家、文学大师、文豪们,你牛吧,你再牛,我看未必能写出2300年前屈原这样的举世绝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