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我的“南竺院”村(配图5幅)

标签:
南竺院楠竹苑银杏树寿圣寺诗经梓汶公旅游 |
分类: 散文选 |
城南旧事,我的“南竺院”村
“南竺院”,我的《诗经》家园,我灵魂的栖息地,那是一块绿色的沙洲,是我灵魂徜徉的孤岛,她不止一次地在我的梦里歌里诗里被咏吟、描绘、牵引……她就在小城的南侧,京沪高速出口500米处。
南竺院如同一个踯躅于河边的贵妇人,银麦河是一束腰带(从西南向东流过)扎着她纤细的腰围,东汶河是一条华丽的围巾(从西北向东南飘来)裹拂着她的溜肩,两条河相牵手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沙洲,那是东汶河畔婷立着的一个仙女(岛屿),是镶嵌在小城城南的一颗明珠,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无不呈现出她的高贵和妩媚。
她原本是一位村姑、淑女,村前村后,河水日夜不息地流淌着,小岛静谧如原始的部落。后来,京沪高速公路通了,有三座石拱桥将小岛和外界连接起来,一座桥在银麦河和东汶河的交汇处与刘洪公园相牵手,一座桥跨过银麦河和京沪高速公路与南山相衔接,一座桥飞跃东汶河与古城汶溪公园相联袂……南竺院不再幽静,淑女长成了华贵的少妇。
但南竺院最让我牵挂的还不是这些,到过小村子的人都知道,在小村的中央有一棵银杏树,据说是唐代僧人明森所植,至今已有千年的树龄,(南宋)金大定元年在此址兴建了一个寺庙叫“寿圣寺”,香火最兴盛的时候据说僧侣达1000多人。在银杏树的东南50米左右有一块石碑,上面刻录着华丽的词赋《南竺院银杏树歌行》,那是明朝嘉靖巳丑年知县赵显所刻立的,遗憾的是石碑已断,且被住户当作鸡栏子的后墙壁用。在石碑的右前方30米处有一眼石砌井,深不见底,据说是清朝时期建成的,而今已被弃用。关于这眼老井,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说把持着这眼井的是一位花和尚,凡是来挑水的妇女都要被蹂躏,老百姓就上书朝廷要求除掉这个恶魔,皇帝认为不是什么大事情且当时的心情很不耐烦,就对上奏的官员一摆手说“罢了罢了!”,岂料聪明透顶的上书人灵机一动,把“罢了”的“罢”字故意曲解为“耙”字,意思就成了耙掉这个恶人,于是,老百姓就把花和尚埋在地里,用耕地的锄耙将他“耙”了,不过,从此后这个寺庙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每年的春秋两季,我都要到这棵银杏树下拜谒,什么也不说,静静地倚在树干上,感受着那银杏树叶子随着季节吐故纳新,看着枝桠虬髯、巨影婆娑、威风凛凛的样子,就有一种很神圣很淡然却又很厚重感觉。银杏树的西边是一所老宅子,土坯残垣、篱笆门茅草屋,沿墙根和窗前是向日葵、丝瓜藤、紫色的猪耳朵云豆花地瓜花……面对着1000年龄的古树和老宅子、古井、寺庙、牌坊,以及数百年的传说,总有一种敬仰、怀旧、原始、亲切而沉重的感觉。王姓老农的絮絮介绍多次把我带到很久的战乱年代:国民党、花和尚、八路军、旱涝年景里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南竺院最勾引我的是村前的那片菜园子,每当我看到老农用辘轳陀螺桶汲水浇菜,白菜胡萝卜贪婪地饮着渠水,山药、何首乌的藤蔓爬满了架子,土草蜂在石坝上晒着太阳,油菜花开……,原始风格保留得如此完整,就有都市里的村庄、汪洋中的小岛的感觉,我仿佛就回到了《诗经》家园里,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我朔源怀古的景致和依赖。
在这里,脚下是流淌着的东汶河水,远处是蒙山叠翠,黄昏时节宏蒙塔上飘来悠扬钟声,春水汤汤,秋风习习,耳边传来孩子们读书的朗朗声,耕读忠孝起家的传家之风震耳欲聋。从家谱上知道,我的祖先公鼐曾经在这里隐居过一段日子,并写出了不少的诗行,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和境界啊!我怎么就不能做到呢?
20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近南竺院的时候,就有一个强烈的渴望,幻想着从村中小巷里走过来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她戴着眼镜,端庄文雅,我与她一起缠绵在麦田里,然后一起写诗论道……;20年后的今天,随着这种理想的破灭,我仍然在设计,等我有了钱,我一定在这里建一所别墅,面朝河水,脚下是麦田,一年四季躲在小楼上写我的文字,我要重新修缮寿圣寺,每天的晨昏都要到寺庙里去拜谒……。
左面伸出的岛屿就是银麦河与东汶河的交汇处
这就是村前的《诗经》家园
村前的这条河就是银麦河,对面就是京沪高速路和205国道
这就是那棵千年老银杏树(树高35米,树冠占地300余平米),古寿圣寺遗址
小村的对岸是老城区(古城),汶河大酒店和吊桥所在位置是夏庄河与东汶河的交汇处,也即汶溪公园的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