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就业与任用
(2009-06-06 07:02:11)
标签:
高考分配制度可怜家长们科举考试教育 |
分类: 长篇小说 |
“高考”只是炼狱的序曲,就业和任用才是折磨的开始
高考不亚于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决定生死的战役。三年的高中奋斗,成效就在这三天的决战中,或丢盔丧甲与校园拜拜,或继续在“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轨道上拼搏,毕其功于一役矣。
因此,你无法不让那些家长们跟着高考指挥棒陪读陪考陪煎熬,你无法杜绝老师们加班加点为成绩,“分”“分”学生的命根,古已有之,谁能脱俗,山东率先喊出要解放学生,可是,站在全国的角度看,放松了学时、加班后,学生的成绩的确是下降了一个层次啊。
于是有人把矛头对准高考制度,说都是高考惹的祸,唯学分论是最大的弊端云云。
可是,在中国,除了考试尚能显示出公正、公平、公开外,还有什么办法更能让老百姓的孩子享受“朝为田舍郎,暮为状元郎”呢,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到今天的高考制度,总体上说是百姓所认可的,其他的诸多手段都比公开考试暴露出更多的舞弊嫌疑。
问题是,计划经济时代,通过了高考就等于领到了走向国家铁饭碗的钥匙,而今在市场经济下,通过了高考不过是说明了你只是拥有了某种技能,将来在社会上混的如何其实都还是未知数,高考分配其实才是农家子女更焦虑更紧迫的任务。
我们不能因此说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制度比计划经济下“不道德”,只能说市场经济是当今人类社会最有活力最公平的竞争制度,这本身不矛盾,不道德的是人是体制。
按照中国的“官本位”意识,做官是最能证明一个人的成就的,官职混的越大,说明你被社会认可的程度越大,实现社会价值的力度也越大,效益和知名度——名利双收。而高考——考上一个名牌大学,无疑就为你将来走入社会创造了最雄厚的资本,中国目前的官场用人制度从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学历的重要性,这本身也没有错。
问题是,中国的官场晋升体系,从古到今,知识的价值真正能落实到实践中的究竟有多少呢?裙带关系,帮派关系,当权者的好恶,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当我们看似公正地进入了那个阶层后,之后的道路又有多少还像高考这样公平呢?尤其是大学生在分配时所承受的待遇,其中的潜规则里又有多少黑幕呢?
于是我想到了翻翻老祖宗的官场账本,除了在宋朝,文人能主导官场外,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兄弟爷们……,之前之后的朝代里,倒是一场场“文字狱”把文人们搞得灰头土脸。当今社会文人的生存环境如何呢?看看严肃文学无人问津的下场,再看看公众对于文人的讥笑吧,生为中国文人究竟有多少自尊可言!
也有人会安慰说,72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才,到哪里都会被重用,可是,你再看看周围职场里的同志们吧,那些业务尖子们哪个不是被当做“工具”被呵斥和利用,在中国,无知(知识)者混世魔王们在统治着决定着知识人的命运,痞子们掌握着游戏规则和分配大权,严重的分配不公和财力倾斜,让辛辛苦苦奋斗的知识人究竟得到了多少实惠呢?很多文人们才子们像狗一样被当权者戏弄着玩弄着……。
想到了这一层,再看看高考战线的烽烟烈火,你的心底难道不会起点波澜,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孩子们还要如此下去,可怜的家长们啊,你们美好的希翼有多少得到尊重了,你们的奋斗有多少得到了公平的礼遇?
每每想到此,看到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们为毕业分配而东奔西走时,我的良心就被撕咬着,掌握着游戏规则的老爷们啊,请你们到高考的大门口走走看看吧,看看那些沧桑的父母们,你们在享受权力得到的好处的时候,那个失望而去的孩子,他们付出的血汗比你们的孩子不知要多付出多少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