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黄》书评

(2009-09-25 22:10:18)
标签:

书评

读后感

苍黄

王跃文

小说

官场

官场小说

长篇小说

文化

分类: 书评

《苍黄》书评那天下午,读完《苍黄》的最后一页,第一个想法就是再去读一遍,甚至几遍。官场小说我读得不多,但是通过《苍黄》,我觉得官场小说也可以成为我的选择倾向。

李济运,是王跃文先生在《苍黄》中所塑造的一个主角。作者倾其观点、态度于这个县委常委李济运身上,从而通过这一人物来对官场种种现象进行评述,同时也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课题,供读者讨论、深思。

在李济运身上,我们发现,王跃文先生丝毫没有掩饰这个人物的缺点,也没有把他英雄化,哪怕特殊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存在着不少缺点的凡人。从小说的自然属性来看,一个平凡的主角不仅容易让读者接受,往往也能使整部小说真实,耐读。这也是职场小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我们在报纸上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好干部,读到没完没了的丰功伟绩。过多的褒扬和赞颂,要么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要么叫人半信半疑。所以,当我们捧过一本满篇文字都一应俱全的提到各个级别的国家干部的长篇小说时,是再也不想看到那些神乎其神的、大有弘扬美德之嫌的内容。到这里,不难让人想起某位哲人打过的一个比方:绝对的光明等于绝对的黑暗。

读过《苍黄》之后,我受到了很多启发。这些启发是从翻开第一页就开始获得的,如果用“开卷有益”这个词来形容,十分恰当。书的第一页就介绍了两个主要人物,县委书记刘星明和常委李济运。刘星明不管到哪个风景胜地,都要拾人牙慧——用别人的诗来“做诗”,让自己显得有才华。而书记身边李济运则要跟上去附和几句。时间长了,李济运发现刘星明只会这一首诗,便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大张旗鼓的褒奖刘星明,而是在一旁微笑股掌。这段小插曲里面就有一个大学问,即“拍马屁”的学问。

李济运第一次赞扬刘星明的时候,是因为他没想起来那首诗的由来,而听得领导做出这么好的诗,一多半是发自内心的赞扬,另一半是出于本能的对领导附和,所以两样加一起,就显得赞美很热烈。后来当李济运想起诗的出处,又见领导到哪里都重复这一首诗时,就得考虑该如何赞美才能恰到好处。他若是还像第一次一样兴高采烈的夸奖刘星明,不但显得自己做作,更会让领导感到别扭,从而影响领导对他的看法。接下来,常委所选择的,用微笑股掌这一方式,既表现了赞扬之意,又能与领导心照不宣,外人也看不出来其中的内情。可谓是给足了大家面子。

说句题外话,当下这个时代,再把赞扬上级看成下作的阿谀奉承或低级的拍马屁,就由内而外的显得落伍了。人总是想往上爬的,你可以为了“力争上游”拼尽血汗,却不能适时的低一下“高贵”的头,也不能为了目标说几句违心的话,那样很可能让你白费力气,功亏一篑。因此,《苍黄》给我的第一个启发,用古话来说就是,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而且要申得恰当、屈得科学。

在《苍黄》中,包括李济运在内的各级干部对上级、同级、下级都是十分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对方做出的答复也都不明着说就能让你知道答案。这样的说话方式往往是给彼此都留有余地的,要比说话直来直去考究很多。这是语言的艺术,是沟通的科学。要想做到这点恐怕要在特殊的环境历经磨练才行,而多读几遍《苍黄》或者多读王跃文先生的书,似乎是对该项学科展开训练的一条捷径。

书中的一个二号人物叫舒泽光,是县里的物价局局长。这个人就是一个正直老实的人物形象。他的命运是“英勇”地与不良作风做斗争,结果惨烈的家破人亡,最终在精神病院自杀。舒泽光代表了一类人,我觉得《苍黄》对舒泽光的描写,是想告诉读者,在官场斗争中要讲求方法,不能蛮干。

还有一个人叫刘大亮,自己买官不成,想揭发卖他官的领导,最终也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对这个人物的设置,倒像是在教育我们:一失足成千古恨,陷入泥潭便不能自拔等道理。

《苍黄》中还提到了两个很敏感的要素,这两个要素都来自媒体,一个是记者,另一个是网络。书中对记者成鄂俞的态度既有讽刺又有批判,这其中挑明了某些记者收受贿赂掩盖事实的一些丑恶现象,同时也用成鄂俞有后台、有保护伞这一情节,把争论的焦点直接抛向了权、法之争。

网络在《苍黄》的故事情节中起了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没有网民对县里问题的热烈讨论,就不会造成足以引起干部重视的舆论压力,也就不能及时的解决相应问题。王跃文先生对网络媒体的描述中,可谓是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客观心理。网民的议论是口无遮拦的,并且有严重的主观倾向和跟风心理。就好比《苍黄》中,揭发事实的是网民,歪曲事实的还是网民。若说群众与党是水能载舟又能覆舟,那么网民对事实的作用,也是同理。《苍黄》对这方面的描写,最后能给读者留下的一个暗示,就是网络上的事情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苍黄》作为一部官场小说,让我读到的是源于官场却远远高于官场的知识和经验。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小县城的里发生的屈指可数的几件事,虽不惊天动地,却震撼人心。简简单单的几个小说人物,似乎可以完整的代表官场中乃至社会中各类人群。若单纯的想在读书中获取知识、经验,王跃文先生的这本《苍黄》,无疑是高效补给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摘葡萄
后一篇:圈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