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借力的小故事

四两拨千斤——借力的小故事
故事一:孩子说:“我已经用尽全力了!”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块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但是石头太重,最终孩子也没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石头太重,我已经用尽全力了!”
父亲说:“你没有用尽全力。”
小男孩不解,父亲微笑着说:“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
判断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往往是看自己的能力够不够。
其实,一件事情结果的达成,谁又规定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呢?
很多成功者的最大长处是:能整合更多的“资源”。我们把这个叫“借力”。
故事二:你会借力吗?
三国时,诸葛亮是最会“借力”的集大成者。
一天,周瑜难为诸葛亮,说:“你三天之内,给我打造10万支箭来,完不成斩首!”
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还是满口答应了。为什么?
打造不出可以借嘛!向谁借?向曹操借!这就是诸葛亮的思维。
第三天早上,大雾笼罩江面,诸葛亮约周瑜乘快船到江中饮酒。
突然,鼓声四起、杀声阵阵,周瑜不明所以,登时大惊失色,而孔明先生却谈笑风生…
此前,诸葛亮派出几千艘木船,船上布满了稻草人,并命士兵拼命擂鼓助威,佯装攻打曹营。
由于雾大看不清来敌细情,疑心太重的曹操不敢贸然出击,只命令所有的弓箭手万箭齐发,阻止敌方近岸。
结果,不到一个时辰,曹操白送给诸葛亮十几万支箭。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谁说借力的对象只能只能是:亲人、朋友、同事?!
记住,必要时你的借力对象可以是你的“竞争对手”!
突破思维的的局限性,眼界更开阔、胜途更宽广。
故事三:被免费搬运的《大英图书馆》藏书
英国《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极为丰富。有一次,图书馆要搬家。也就是说,藏书要从旧馆要搬到新馆去。
一算帐,搬运费要几百万,图书馆根本就付不起这笔钱。怎么办?
有人给馆长出了个主意:
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
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
书是借出去了,可怎么还呢?大家只能按期限到新馆来还。
就这样,图书馆借用读者的力量免费搬了一次家。
总论:
中国有句古语叫:“四两拨千斤”。
如果你有“四两之力”(免费),回报可能就是不亚于“千斤”(目的)。
要得到“回报”,首先要“给予”。这也是一种最具魅力的、最典型的“借力”。
借力,表面上看似乎是无能的表现。
实际上,借力也是一种能力。
敢于借力首先是一种勇气,善于借力更是一种智慧。
结论:借力的威力远大于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