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封面、扉页、序言

(2014-09-02 10:49:14)
标签:

新书

封面

扉页

序言

王明明题字

分类: 澄境居琐记

http://s16/mw690/001q3Btqgy6LIMxHVtd2f&690

 

                   澄明之境    雅舍和风

                         ——赵澄襄作品集序

 

                                                                                · 王明明

 

认识赵澄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年她从遥远的广东来北京出差,一天和人民日报的同行来画院组稿,她当时是汕头特区报的美编。于是对赵澄襄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她业余时间写作画画和剪纸,那阶段她的创作是画画剪纸平分秋色,到了90年代中后期,她找到了画画的个人语言后,主要精力便转移到国画上来,逐渐地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此后,赵澄襄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一批以“雅舍和风”“旧日情思”“吾乡吾土”等为命题的系列作品,技法和意境也日臻成熟,尤其她的作品在《国画家》《美术观察》《江苏画刊》等杂志刊出后,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此时,赵澄襄却感到应扩大视野,提高修养,寻求突破,于是在2001年来到北京画院,在我的工作室开始了学习和创作,一年之后,在“传承与创造——北京画院中国画高级创作班作品展”上,她的几幅作品颇受好评。读赵澄襄的画,受众都有深刻的感受,她的作品不管是笔墨清雅的小写意,或是色彩浓郁的重彩,都飘荡着现代感和文化气息,一眼便能辨识她的作品,这是非常难得的。

 

赵澄襄并非科班出身,在报社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搞创作都是利用业余点滴时间,那么她的作品能够形成强烈的个人风貌,达到较高的艺术品位,这和她的文化修养及生活积累不无关系。我从她的一系列作品里,看到明晰的创作路向和逐渐形成的轨迹。我感到,首先她热爱传统文化,向往早年百姓朴素安宁的耕读生活,她生活的环境又是在南海之滨有着独特文化氛围的潮汕,家族里长辈是读书人,童年视野里是文人气书卷气交织着浓郁的民间乡土味的生活情境,这些对赵澄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从她的作品里,看到她不断表达的几个主题,她阐述着对乡土的眷恋,展现出对读书人自在自足生活状态的喜爱,表达对逐渐式微的民间艺术的追怀。她很多年都在做这方面的功课,画了《时光的声音》《闲读诗书图》《思念茶坊》《昨日的足音》《岁月怀想》等等作品,用画笔呈现出上述的情结,她的这种艺术理想和文化自觉的形成,与其有着多方面的修养是密切相关的。

 

赵澄襄从小热爱读书,却赶上了文革,作为老三届里的小字辈,在一个小山村当了6载知青,四季的艰苦劳作,乡村的生活体验,民俗民风的浸润,使她延续了儿时便萌芽的乡土情怀,在农村,她已开始自学绘画和剪纸,而那段时间对剪纸的痴迷,又在其中发现了镂空之美,懂得了提炼黑白关系,触摸到了平面构成规律,对日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回城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赵澄襄在工作之余除了美术创作外,还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开始散文随笔的写作。读书无疑使她充实了心灵,利用出差和出国的机会走进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又是打开眼界提高审美的重要途径,而独立思考和写作,可以说更是“辅佐”了绘画。她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文学是绘画里看不见的灵魂”,写作使画画受益,赵澄襄深有体会。这些综合素养,是一个画家的宝贵财富,都将无声地折射在作品中。

 

赵澄襄的作品,不仅有画外文思,而画里又有着真诚的情怀,她的画和文章一样,没有丝毫做作和堆砌,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她从童年感受并积淀下来的情愫,通过画笔传达到观众心里,引发共鸣,而她自己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她的乡情相思作品系列,灌注了对乡土的真挚情感,我们在她的《隔窗望乡情》、《今夕何年》等作品中,看到她对往昔百姓生活的怀念,她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图式,描绘那些今天已经淡出视野的生活器物,营造出一个个朴素和谐的场景。她大胆借用民间的色彩,注入现代的观念,构成了具有东方韵味的画面,在乐此不疲的反复表达中,已然升华到人文精神的境界。

 

看赵澄襄的作品,你会发现她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画家, 她把这些乡情题材里静态的物象,进行非常个人化的表达,她曾在一篇创作手记里谈到关于创作的五个关键词,即“民间”、“东方”、“现代”、“空间”、“构成”,她的画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她在民间斑斓的色彩里提取出符合她的画面需要的大红大绿,而让这些大红大绿包括红和黑以及金银色在宣纸上的碰撞,是需要讲究的。她匠心独运,变化组合,由此产生了令人欣喜的雅俗共赏效果,以至于作品在社会上被不断盗版或随意取用,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作品受欢迎的程度。她还擅长以现代构成手段布局画面,产生了视觉冲击力和空间感,比如那些轻度变形的桌椅屏风等,它显然不是现实中的合理现象,但是感觉很舒服,因为有着艺术的合理性。这些作品呈现出来的东方情调是显而易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把古老的民间的的东西,画出了现代的感觉,符合今天人们的审美心态和眼光,也收到了如吴冠中先生提倡的“专家点头,群众鼓掌”的效果。她的作品曾入选第8910届全国美展和多次全国性大展,获奖和被国家收藏。赵澄襄的作品,坚实地打上了个人风格的印记,是可喜可贺的。

 

我想,赵澄襄作品风格的建立,得益于她的不断努力,我曾说过她身上有书生气,而这种气质使她能够不受画坛浮躁风气的影响,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赵澄襄曾请我给她的画室“澄境居”题字,这三字也道出了画家的意趣和志向,澄明之境——假如环境、心境和画境都达此境界的话,是画家的福分。2013年初冬赵澄襄来北京,她带来刚刚在香港云峰画苑举办画展的新作图片,有写意有重彩,有大幅作品也有小品扇面,不管什么,画里依然保持一贯的情怀,仍然是吹拂着雅舍和风,糅合着传统和现代的特色,交谈之下,看到她创作思路清晰,她的创作正处在稳步发展的态势,我给她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她很赞同,希望赵澄襄坚持已确立的创作路子,深化和提纯,一以贯之地延续她的艺术理想,画出崭新的面貌来。

 

                                                        20145月于北京画院

 

                                                   (王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http://s1/mw690/001q3Btqgy6LIMESBZCd0&690


                                                     王明明老师题写书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