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读不懂的风水宝城

(2017-01-08 23:40:31)
标签:

文化

分类: 江南之盛

钉住“王气”的龙城

据说,贸然踏进龙门的生人,多半会迷路。我也不例外。一步入浙江富阳近郊的这座古镇,长街、短巷、深弄、暗道迎面而来,鹅卵石铺就的道路在脚下魔幻般地分岔,我瞬间便陷入到密如蛛网一般的迷阵中,茫然不知所措。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弯弯曲曲的小巷,马头墙、马鞍墙、山墙、门楼的身影层层叠叠而来,形成绵长的阴影带,暗影与玻璃的反光交错出复杂的层次,整个龙门犹如一座深不可测的迷宫。比起诸葛八卦村来,龙门巷弄的数量更为密集,巷弄更加逼仄,道路也更为纠缠不清。

在丁字路里瞎转了许久,我误打误撞地钻进了孙氏宗祠,在摆满牌位的神龛上,孙权祖父孙钟赫然出现在首位,依次而下有孙权父亲武烈皇帝坚之位、吴大帝孙权之位、文皇帝孙和之位、景皇帝孙休之位以及孙权哥哥长沙桓王孙策之位……

难道说这里真是孙权故里?真的是东吴龙兴之地?我在孙氏宗谱中,找到了龙门孙氏的来龙去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孙权第二十七世孙孙忠由富阳东梓关迁居龙门,尊他的父亲孙劻为龙门始迁祖。再往前追溯,孙氏始祖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武的儿子孙明袭荫父功被封为富春侯,这是富阳孙氏的始祖。事实上,孙权的祖居地在距龙门不远的阳平山。不管怎么说,龙门孙氏的确是东吴天子后裔。

有人说,孙氏骨子中留存着尚武的基因,丁字路的布局是一个宏大的防御体系;有人说丁字路是孙氏家族有意制造出错综复杂的八卦迷宫;有人说建丁字路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有人说丁字路可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禁让人想起了太原城,历史上的太原“王气”太重,除了唐王朝的在此发祥之外,还出了不少割据政权。于是,宋太宗灭了北汉之后,下令将太原城建成丁字路的格局,寓意着钉住“王气”。风水学认为——“王气”即“天子气”,是最高贵的瑞气。一则神秘的传说告诉我们龙门的来历——古时候,有一条龙飞至此地,见石塔山与高巨山相峙形成“门”,于是飞了进来,择龙山上的龙潭而居。在龙门,一不经意就与龙相遇,龙门山,龙门寺,龙门驿,龙门溪,兴龙桥,跃龙桥,龙门瀑,龙潭,龙头石......一个小小的聚落以龙命名的地名和建筑比比皆是。加上孙氏又确系天子之后,于是,各种有形的龙、无形的龙、现实的龙、潜行的龙、寓意的龙在龙门汇聚。难道说龙门由此集纳“王气”?龙门的丁字路也如太原一样是为了钉住旺盛的“龙脉”而断绝“王气”?

早在龙门建村之前,就有孙十老太公砸龙门寺佛头石、断“龙脉”的传说。我们无法知晓这位孙十老太公为何铲断“龙脉”,他是不是谙知风水奥秘?担心 “王气”太盛而祸及苍生?如果说断“龙脉”还是隐讳的说法,另一则传说则直接亮出底牌,明清鼎革之际,时人盛传龙门要出“真龙天子”,孙氏家族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担忧谶语带给龙门无尽的灾祸,于是在石塔山上筑起一座高12米的同兴塔,镇住龙门的“龙脉”,封住龙门的“王气”。

龙门至今仍保留下来跳竹马舞的习俗,大都以三国故事为表演题材,最精彩莫过于“火烧赤壁”和“火烧连营”,可以这说是孙权一生无数次大战中最脍炙人口的两次大胜仗,两场大火烧出了三分天下的大势。就连曹操都抚掌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宗祠的戏台上,锣鼓声铿锵响起,两队骑着竹马的盛装人物踩着小碎步打马出场,一丝丝的冷气隐隐从脖子下升腾而起,来自三国的冲锋号角声、战马嘶鸣声、激烈的喊杀声、金属的撞击声在耳畔恍惚传来......

作为一代雄主的后裔,孙氏子孙引以为豪,但从断“龙脉”的传说中,他们似乎更能够参透“一人称帝,白骨千里”的道理。见惯了改朝换代时的民不聊生,见惯了血雨腥风的战争,见惯了血流成河的皇位争夺战,见惯了大富大贵后的平平淡淡,见惯了风流过后的凋零,他们害怕哪个野心勃勃的子孙为了重登天子堂,带给整个家族的不是光耀门楣,而是夷灭九族的血光之劫!潜意识中,他们深深畏惧历史会再次上演。或许,他们认为丁字路可以将王气”钉住,从而将山川大地赋予一人一家之灵气普惠到了广大孙氏子弟当中。他们再无非分之想,只求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顺民生活,只求子孙万年、血脉永续。

孙氏宗祠是一座四合院建筑,三座大门门楣上赫然出现了十二只门当!毋庸置疑,这是天子的规格。孙氏一族自豪地告诉世人,自己血管里流淌着东吴天子的血液。但蹊跷的是,孙氏宗祠不是皇家建筑九开间、五进深的至尊格局,而是采用了百姓人家常用的三开间、三进深,他们只是在两侧各加一个不显眼的厢房,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孙氏宗祠以高调标明自己的血统,以低调的建筑表明心迹——面子归面子,现实归现实。宗祠门口立着一对清道光乙酉年的旗杆石,石上刻着一条游动的无爪草龙,线条简洁而潦草,动作拘谨而小心,这一微妙的变化让人窥探到孙氏族人的心理,他们打心眼里已经认同自己只是一介草民。在宗祠天井,在卵石拼花构成的图案中,一尾栩栩如生的鲤鱼从波浪中跳跃而出,寓意着“鱼跃龙门”。事实上,孙氏族人已经完成了由“龙”到“鱼”的角色转变,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夤夜苦读、高中魁元才是最切实际的追求。

从宗祠的布局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巧合——三开间暗合“三分天下”,四合院寓意着“四合一统”,割据一方毕竟不是正道,天下一统才是正统。这样的巧合让人陡生想像。

虽然“龙脉”被镇,“王气”被钉,但不影响龙门的风水。到了明清时,龙门人杰辈出,诞生了为郑和下西洋督造八十余艘巨舰的工部侍郎孙坤、爱民如子的长葛县令孙濡、义门流芳的七县首富孙潮、山西第一廉吏孙衔等等名宦贤达。极盛时期出现“半列儒林,咸饶富有”之称。现存尚书第、大夫第、司马第、冬官第一类豪宅不在少数,说明科举高中为官者众多。事实上,丁字路并没有那么灵验,龙门人发家致富之后,着眼于子孙后世的教育,下血本办义学、置藏书、聘名师,划出社田做为教育经费,精心培育宗族子弟。风水设计的美好愿景让他们信心倍增,风水的聚光照亮了前途,学子们对拥有上天的眷顾和祖先的庇佑深信不疑,又有良好的教育做基础,宗族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优待,他们把命运掌控在手里,通过刻苦攻读,学而优则仕,进而追逐“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那么,龙门丁字路的格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先人在建村时特意设计?还是纯属巧合?还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到了明嘉靖年间,龙门的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期,成为浙江造纸业重镇。同时,龙门人兼地利之便,通过贩运兼营粮食、纸品而发家致富的大有人在。随着孙氏家族子孙繁衍昌炽,随着龙门经济日益发达,阖族累世聚集了巨富,从明代开始,龙门大规模地建造厅堂。历史上,龙门曾有六十多座厅堂,现存还有明哲堂、慎修堂、山乐堂、思源堂、世德堂等四十余座。厅堂是一房或一支家族的祠堂,厅堂是以孙氏小宗为基本单元的聚落中心,这里是族人祭祖、议事、聚会的地方,是一房一支的精神领地,体现了强烈的宗法秩序、伦理纲常。其选址布局,或以祖先聚居地为中心,表现出深厚的血缘纽带关系;或强调龙脉和大地生气的来源,建于风水最佳的龙脉穴位,使地域的文脉得以继承。孙氏各房以厅堂为中心,环以住宅,筑起高墙,庭院深深,门禁庄严,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厅屋组合院落。厅堂是原点,厅屋组合院落组成片状,若干个厅屋组合院落再形成面,经过一环一环地不断扩大,终于搭建出一个团状格局的镇落。

在探访中,我发现,厅堂建筑是形成众多丁字路的主要原因,因为民居围绕着厅堂而建,每座厅堂左右都有多条独立的巷弄,巷弄汇聚到厅堂时自然就形成了丁字路。随着人口膨胀,村落由龙门溪西侧延伸到溪流东侧,民居建筑逐渐填满了各房居住区间的空白地带。各个厅堂与厅堂、宅居与宅居之间门廊相通,墙檐相接,巷道相连,曲径相交。我仿佛听到“噼噼啪啪”的巨响,一个个丁字路钉到地上,深入大地的骨骼,密密麻麻的丁字路榫卯对接一般地组合出严丝合缝的龙门。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丁字深入人心,“钉”出一个法度森严的龙门。

龙门建于宋,发展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各个时期,风水师和读书人在龙门的布局上发挥着规划师的作用,当他们无意中发现龙门在扩张的过程中衍生了众多丁字路,为了赋予龙门更深厚的风水寓意,他们顺势而为,将自己的人生观纳入了街巷规划,规避十字街,刻意将龙门改造成以丁字路为骨架的城池。

    于是,龙门布局的设计谜团就迎刃而解了。龙门的丁字路的寓意与太原一样,只不过这是一次宗族出于本能的自保。这些丁字路处处隐藏着孙氏先人的智慧与狡黠,成为龙门风水布局一组欲说还休的密码。

    丁字路的寓意仅仅是钉住“王气”还是不够的,就像“之”字有21种写法一样,一种写法代表着一种变化,代表着一种气质,代表着一种精神。

龙门建村伊始,当时孙氏人口稀少,繁衍人口成为宗族发展壮大的第一要务,所以,孙氏先人在风水环境的选择上,赋予了极为浓厚的生殖崇拜意象。龙门山环水抱,负阴抱阳,阴阳化生万物,乃生命之源泉。龙门的青龙白虎非常分明,青龙与白虎在中国民间风俗中分别代表男女,龙门置于这样的环境中体现了对繁衍生息的渴望。除了正确选择自然地形,人工设计的丁字路布局正好暗合了“人丁兴旺”的寓意。钉住“王气”,将灌注于一人一家的大好风水发散到千家万户,将“王气”转化为“福气”,这或许是孙氏先人对“人丁兴旺”的另一种解释。光阴荏苒,龙门孙氏开枝散叶,组合院落也不断扩大,处处欣欣向荣,描绘出一张古代封建社会家族的巨幅图像。

与“人丁兴旺”形成呼应的是“山管人丁水管财”的理念培育了族人保护山林的生态意识,孙氏有植树造林的传统,同时禁绝滥砍山林,四山植被至今依然茂盛,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

    一个不起眼的丁字路在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世界中可以衍生出无数美好的寓意。在现实中,丁字路的功能同样很多——龙门孙氏在面对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族人最关注的是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丁字路格局从有形与无形上都形成了安全的保障体系。丁字路将龙门分割成独立块状,发生战争时,敌人无法迅速将龙门分割包围,必须逐街逐巷地攻取,而熟悉地形的守方则可以依托迷阵一般的街巷节节抵抗,反击与撤退都占了地利之便;从防洪的角度来说,如果剡溪和龙门溪的洪水冲毁堤坝,沿着曲折的街道涌入龙门时,作为最后一道防洪体系的丁字路能够有效地减缓洪流,从而保护住核心城区免受冲击;由于龙门水口处在西北方向,聪明的孙氏先人以丁字路将古镇巧妙地围成一个“藏”的格局,从水口灌进来西北风无法贯穿城区,居民在冬天能够免受凛冽的寒风侵袭。

 

聚水“生财”的水城

在风水学中,水代表财,所以水在风水里起至关重要作用。果不出其然,龙门水系相当发达,水利设施相当完备。据《孙氏族谱》记载,从村落选址开始,龙门在历史上曾多次对水系进行改造修缮。

四百年前,一个叫孙孟骞的龙门人站在龙门山上。孙孟骞是龙门绕不开的人物,他是一代大儒,也是通阴阳、精风水的隐士,他一眼洞穿了龙门的风水奥秘——脚下的龙门山为众山之祖,龙脉从龙门山发源而来,祖山、少祖山、主山绵延不绝,象征着孙氏家族血缘长盛不衰;龙门基址之左的次峰形成左青龙、基址之右的次峰形成右白虎、基址之前的剡溪形成前朱雀、基址之后的龙门山形成后玄武,组成“前有照,后有靠,左右两侧山环抱”的格局;剡溪北侧低矮的案山匍匐在前,像屏风一样立于龙门前方,案山后高大饱满的山脉形成朝山。众多山脉将龙门围拢在中央,形成万山来朝的形态。

山环水抱,山水汇聚,藏风纳水,这是多么上佳的选址啊!孙孟骞不停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他将目光由龙门溪转向剡溪,沿着西北投射到水口,心中不由结起了一层隐忧,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风水宝地似乎藏着一些缺陷?孙孟骞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幅风水图中的任何瑕疵都逃不过他的慧眼,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将龙门的风水改造、调理到最佳状态。

南岸地势高于北岸,所以龙门人将住宅建在剡溪南岸。孙孟骞看到剡溪太直,水流太快,很容易将堤坝冲毁,于是将河道改造成向北突出的环状,如同人的腰带,形成了风水学上的“腰带水”,也吉称为“冠带水”、“玉带水”或“金城环抱”。水流经过“腰带水”会放缓流速,所以居住在“腰带水”的位置会相对安全。而北岸形成了反弓状,河岸会被不断侵蚀,所以将北岸辟为耕地。

龙门虽然坐拥剡溪和龙门溪,但两条溪皆绕村而过,东部耕地的灌溉成问题,镇里生活用水、消防用水非常紧缺,龙门竟然成了一个缺水的地方。在孙孟骞的主持下,孙氏宗族举全族之力,在镇中挖开了一条弯曲如飘带状的河床,将龙门溪纳入镇中。改道后,龙门溪北流穿镇而过,与西去的剡溪与镇北交汇。流动的水系集纳着村落的财气,养真气,荫地气,正是水的流动象征着龙门生生不息。同时,又起着灌溉、消防、防涝、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诸多的作用。

龙门溪只有短短的6公里,看似一条潺潺流淌的乡野小溪,实则是山间激流。雨季时,龙门溪从海拔千余米的龙门山上万马奔腾般地飞泄下来,冲向海拔只有70米的龙门村,可以想像,水流是何等地湍急!破坏力该是何等地强劲!孙氏族人利用地势的落差在龙门溪两岸修建了几公里长的堤坝,全部以块石、鹅卵石垒砌而成,高度从二米到三米不等。溪流沿着“S”形的河道流淌过古镇,事实上,弯曲的河道具有科学的防洪手段,能够有效地减缓溪水的流速。孙氏族人在河床上连续修筑和改造了数十道堰坝,溪水在台阶式的河床上流淌,雨季时起到减缓水流、保护堤岸的功效,枯水期期间起到蓄水的作用,而且能够调节气候与温度,可谓一举多得。

镇内挖了一口大池塘,名为砚池,期盼能给龙门带来昌盛的文运,保佑宗族子弟能功名迭起,从而光宗耀祖。砚池又是龙门的风水池,引水聚财,有汇入钱袋之意,也有祈求人丁兴旺、富贵长久之愿。

再回过头来看龙门镇里的明沟暗渠,先人利用村落地势的坡度,将水引进镇子,水流由南向北渐次而行,形成了脉络状,就像毛细血管,流经家家户户的门前。水盘活了整个镇,形成了水汽蒸腾的状态,形成了傍水人家的景观——水流顺着门前石阶潺湲而下,家家门前观流水,户户屋下清泉流,水让古镇显得生机勃勃。居民开门见水,一道道的埠头延伸到溪里,洗涤、取水非常方便。桥梁相连,矴埠相接,堰坝重重,构成 “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

龙门人将水景观由室外延伸到了室内,在很多民居的内部,挖有水池、凿有水井、摆放水缸。“光裕堂”门厅两侧建有两口水池,用青石栏杆围成,寓意着“四水归堂”。水是死水,也就是风水学所说的“死财”,于是主人养了几尾红鲤鱼,鱼儿不停地游动着,水波轻轻地晃动,死水变成了活水,“死财”变成了“活财”。现实中,它是一口简单的消防蓄水池。一口雕栏水池,使得幽暗的空间变得敞亮,目光变得朗润,空气变得清新,心境变得通达。

水口是聚落空间的重要标志,用于界定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族人到此便有强烈的归宿感。水口不仅是村落的出入口,对村落的兴衰安危起着精神主宰作用。

再看龙门下水口,剡溪笔直流淌而出,按堪舆学所言,水口出水忌直,水口更忌敞露。否则,气泻,人财两亏。基于水口处障空补缺的理论,从剡溪流经跃龙桥开始,龙门先人虽以桥梁、堰坝、风水林层层锁关,但仍然认为瑞气外泄。孙孟骞看到了龙门水口的缺陷,于是对水口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设计,在水口处广植树木,形成茂密的林带,可以遮挡“邪气”——冬季寒冷的西北风侵袭,又防止龙门的祥瑞之气——财气外泄。

清康熙年间,族人孙昌募资在石塔山上兴建同兴塔,辅以文昌阁、阴华寺、观音堂、魁星阁、阴宫天子庙等景观建筑,祈福文运,镇住“龙脉”,庇佑镇落,从而弥补了自然环境的缺陷,增强了文化自信。经过历代龙门人的补强,景观渐趋平衡与和谐,龙门风水几近尽善尽美。

 

玄秘的“葫芦”宝城

龙门处处皆风水,大到一镇一街,小到一户一窗,择偶看八字,出门翻黄历,建房、搬迁、修坟都要挑吉曰、选吉时,风水观念深深地根植于孙氏族人的心里。在很多民居的门楣上悬着八卦镜,据说起着照妖的作用;门上挂着剪刀,据说起着除恶的寓意;门板上贴着咒符,据说起着镇邪的作用;大门对着路冲的方位置“泰山石敢当”,据说用于祛邪镇鬼;在横梁上刻画太极图案,作为立正之本,据说可以化灾解祸;马头墙、山墙、大门筑成官帽状,门顶或屋顶置官帽状飞檐,大门仿照衙门修成“八”字,据说可以出官出贵;在住宅或整个村落前后左右开挖沟渠,以形成“环绕宅之四面如腰带水”……

孙氏先人将人无形的命运、愿望、祈福、禁忌等方面通过有形的风水布局和风水饰物呈现而出,风水文化渗透进了龙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既是空间标识,更是精神庇佑。

龙门人对风水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遵循法则,但绝不轻信盲从。龙门民居的形式、布局、朝向等都受到风水观念的制约和影响,虽然祖山在南,案山在北,但是民居大门的朝向依旧向南,首先要满足日照、采光、通风等自然要求。我发现很多民居的大门并非完全朝向正南,而是根据门外的山势和山形不断地微调,大门、建筑、道路产生小角度旋转。江南民居讲究前低后高的格局,一进门厅,二进明间,三进后堂,层层抬高,赢取“连升三级”的彩头。但是,龙门的“光裕堂”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的建筑布局前高后低,一进二进三进逐级降低,这种高开低走的格局非常罕见。主要原因是“光裕堂”坐落在南高北低的缓坡上,但是为了赢得更良好的日照,“光裕堂”大门只得不顾风水的忌讳选择向南敞开。像“光裕堂”这样的建筑在龙门随处可见。

仿生学是风水学中独特的规划思想,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座村落,它们不是简单的物质形态,而是一个由城墙、道路、桥梁、门楼、房屋、河流、池塘等各种静态和动态物体所组成的生命活体。因此,古人使用“取象比类”法,模仿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者一种物体的形态来建城或建村,为居住地赋予灵气和神力,带来神秘而吉祥的意象,从而庇佑居住者平安吉祥。比如平遥设计成乌龟状、泉州设计成鲤鱼状、宏村设计成卧牛状、大同设计成凤凰状、温州设计成北斗七星状、龙川村设计成船形……各种形状的风水城池和村落层出不穷,它们或者隐藏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少为人知,或者堂而皇之地袒露天机,数量之多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像。那么,孙氏先人会不会按照仿生学为龙门设计出一个立意独到的生物形状呢?

通过卫星遥感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龙门镇坐落一个貌似葫芦一样的谷地之中。葫芦嘴在水口位置,西北部的耕地是葫芦的上半身,东南部呈现出一个不太规则的球状如同葫芦的下半身,龙门镇呈团状布局坐落在葫芦的肚子之中,剡溪如同飘带一样系在葫芦的腰身上,人工改造的痕迹异常明显。溪流经过导流引入龙门,户宅门前绕水,镇中水声悦耳,一片水汽泱泱。数重飞檐倒影在水中,一弯水影爬上了粉墙,一切是如此地曼妙。这一切依旧是风水学所说的“财源”。当年,孙孟骞在万庆桥西侧募建了财神堂,他择址于此,取此处迎水聚财之意。东临溪,南临街,街上人来人往,风水学视之为“财路”。后人又在紧临财神堂的西面扩建了面阔三间的关帝庙,民间将关公尊为武财神,文武财神并祀在葫芦肚子的位置上。外有形状,内藏财神,这只葫芦由此天成。葫芦除了寓意“福禄双全”和“招财进宝”之外,葫芦还象征着家族多子多福、瓜瓞绵延,加上丁字路寓意着“人丁兴旺”,这种神奇的布局是否寓意着“丁财两旺”?

如果真是这样,这些不知名的风水师们真是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龙门地处交通咽喉之地,与经济发达的杭州、宁绍地区、徽州相交,在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逐渐发展成浙江繁华的商贸重镇之一,一时富豪遍地、赀雄乡里,甚至出现了七县首富孙潮。龙门镇十分之七的田产属于族人公共的财产,财富源源不断地集中至宗族手上,拥有充裕资金的孙氏宗族得以大手笔地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和完善。今天的龙门拥有七千多人口,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孙姓,龙门由此成为国内最大的孙权后裔聚集地。龙门后人没有辜负祖先的夙愿,“丁财两旺”一步步成为现实。

我登上了龙门山,久久地凝望着脚下这座山水助阵的千年之城,我的眼前突然映照出了南京——那座龙门孙氏祖先的龙兴之城。似乎两者在细节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从形态上而言,南京贵为帝王之宅,龙门只是平民居所,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南京雄踞在长江东南,依托紫金山,坐拥秦淮河,怀抱玄武湖。龙门坐卧剡溪南,背靠龙门山,龙门溪穿镇而过,镇内凿有一方砚池。无巧不成书,明初的南京城竟然设计成葫芦形状!比如从地名上而言,两地相似的或者重叠的也颇多——孙权因避其祖父孙钟名讳而将南京“钟山”更名为“蒋山”,而龙门有一座蒋家尖(尖即山峰);南京有一座梅花山,龙门有黄梅尖;南京有一座台山,龙门有大台山;南京有一座龙潭,而龙门山也有一座龙潭……比如从建筑材料上而言,龙门显然是一座石头城,墙基、矮墙、围墙以及许多民居整面墙体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叠砌垒成,所有的道路皆铺设鹅卵石,满目皆是各种石头,这在以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苏杭地区,是一个异数。南京的前身是孙权督造的石头城,那是一座石头垒砌的堡垒。

如此看来,这些相似有些无心有些有意。难道说,孙权后人敏锐地觉察出龙门山川地形上有些神似南京,于是顺势从意向上、命名上对祖先居所进行模仿?在距龙门一百多公里外的兰溪诸葛村,诸葛亮的后裔仿照祖先创造的八阵图规划出了自己的家园。难道说,这些名门贵胄之后将居住地变幻成一座放大了的江山?这些浪漫主义者是否以此举向自己的先祖致敬?

我查阅了很多关于龙门风水布局的资料,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一笔带过,或者只字不提,那些显露在历史中的轨迹早已被时间消磨得漫漶不清,那么多赋予龙门风水理念的设计者消失在了历史的黑洞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往事被时间和空间彻底吞噬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用于解读龙门的风水再恰当不过,身在其中,我却无法读懂真实的龙门。我见到的这只宝葫芦或许是它在历史中的真实面目,或许完全不是。

 

石塔山外,奔腾着一条气势磅礴的江——富春江,黄公望在此挥毫绘就了中国最为荡气回肠的山水长卷。石塔山里,孙氏先人小心翼翼地勾勒出一张隐秘而诡异的风水图腾。“富春山居图”,“龙门风水图”,一山之隔的两张图,一张雄浑开阔,一张矜持自守,呈现出了富阳山水性格鲜明的两个极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