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国家旅游》:松阳村落——神秘的风水试验场

(2015-10-17 09:56:30)
标签:

星座

文化

分类: 江南秘境——松阳传统村镇

    松阳县位于浙西南,隐藏着一百多座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50座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位居华东首位!它们外表大多不甚惹眼,其实个个暗藏乾坤大象。在山水构架的蓝图中,迷踪一般的道路、重重叠叠的马头墙、瑰丽壮观的宗祠、威仪赫赫的大门、惟妙惟肖的雕刻……它们密布风水的痕迹,如同一道道暗语,是解开人居方式、建筑格局、宗族观念等古村落文化的密钥。 

松阳村落,神秘的风水试验场

    南宋建炎三年(1129),北宋最后一个状元沈晦调任处州知府(浙江省丽水市)。在处州下辖的松阳县,兴致勃发的状元写下了一首五绝:“寒流穿曲岸,支径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静珍禽飞。”诗歌描述了松阴溪两岸的迷人景色。由于眷恋这里的美景,他在致仕后最终定居在松阳。与宋代时期相比,松阴溪的景观并无太多变化。作为瓯江上游最长的支流,松阴溪还有30余条小支流,数以百计的传统村落就隐藏在高山峡谷中。古村袅袅人间烟火沿着溪流升起,与两岸青山峡谷构成了迷人的画卷。 

风水村,地理与文化的“迷宫”

    2005年的一天,我到山下阳村张帮亮家借阅《张氏族谱》。山下阳从一开始就展现了神奇的一面,一条条密如蛛网的小巷在脚下开岔,数不清的丁字路和断头路伸展开来,我在其间瞎转了半天,也找不到出路,仿佛陷入了八阵图之中。隐隐觉得村落藏着莫大的玄机,我下定决心要破解它的迷局,经过几十次实地勘察,翻阅族谱和资料,请教上了年纪的村民,终于揭示出它的秘密——这是一座以传统星象布局的风水村落!

    登上后山,环视山下阳村——村后的五阳山仿佛一把巨大的靠背椅,对应“玄武”;右侧的天马山则沿着村庄呈条状侧卧,对应“白虎”;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从村东流过,弥补了左侧空缺,形成了水“青龙”;“朱雀”所在的南方属火,所以村前设置了一块月形水池,用来镇火。

    月池后紧挨着四方形的地坛,周围三座老房子的门楣石扁额上分别刻着“南极照临”、“祥纳启明”和“瑞映长庚”,正好对应南极星、启明星、长庚星。水除了方便生活用水、消防和美化景观之外,风水上还有聚气的功能,整座村落水圳环绕,水流注聚到月池,也汇聚到荷花塘,水流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气,也代表着村落源源不断的财气。

    一个看似普通的村落,有“四方神兽”拱卫,暗藏阴阳五行,又有内外星象遥相呼应,水景观应用得浑然天成,让人赞叹设计者的用心良苦。村落公共建筑成一条中轴线排列,张氏宗祠在前,月池和地坛居中,香火堂和私塾殿后,村落夹承风水、呼应天地,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子孙腾达。让人慨叹山下阳每一组建筑、每一个字眼都典藏着秘密,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那么,设计村落的风水大师是怎样一个神秘人物?

    山下阳盛出风水师,第一世张聚英、第四世张公杰、第七世张重富精通堪舆术和羲文画卦,是松阳出名的风水师。从时间上看,第七世张重富时山下阳村已经完成布局,因此山下阳村的风水设计不可能是他的杰作。第四世张公杰时,村落已经初具规模,香火堂、月池、地坛等风水建筑已经建成,因此也不可能是他所为。那么,所有的疑点都集中到了始迁祖张聚英身上。族谱记载:“聚英公因来松时相阴阳、观流泉于古基隔水之西,独得命脉......遂草草筑庐于香火堂后,即今家祠之处。后果以钟灵之验,生齿日繁,积储日厚。至二世遂建香火堂,三四世户口数百,栋宇稠密,成一大庄,而子弟之游泮水、食廪饩、登明经者咸接踵而起,此地杰人灵欤,抑人杰地灵欤......”

    张氏族谱告诉我们,张聚英完成了村落的选址,他在今天村落的核心区块安家入户,将住房建在香火堂后,但是族谱并没有交代清楚,山下阳村的风水布局是不是由张聚英统一设计规划而成。也许张聚英只是一个初步的设计者,后人不断加入了新的方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山下阳是孤例吗?不久,听说横樟村发现了一块南宋状元陈亮题词的牌匾。驱车27公里到达村里,除了瞻仰古匾,意外发现横樟村九峰簇拥,两条小溪在村子中央的包氏宗祠前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一位包姓老人说,这布局的寓意为“天地人和”。除了精美的古建筑之外,横樟村还埋藏着一段秘事。《包氏族谱》记载:横樟包氏的始祖为北宋包拯第五代孙包仁。包仁,南宋进士,晚年“游玩胜景,至松(阳)之蟾湖,爱其山水清秀”,从此定居于此。直到今天,每年仍有大量的包公后裔回来祭祖。

    上茶排村人将村落选择在石仓溪边,水在风水中是聚财的象征,很多民居前有“腰带水”,以此期盼科举必定成功,后人必出高官。近水一方面取水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水灾隐患,上茶排村先人对石仓溪进行改造,加高加固堤坝,将河道改为曲折,以减小丰水期给堤坝带来的水流冲击力。上茶排村民居散落在石仓溪两岸,依山傍水,东西对向,以血缘宗亲为单位聚族而居。民居布局相当重视风水观念,许多民居内外大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防止风水外流。即使在一条中轴线的内外大门,也故意错开,形成曲折,有的在大门外加了一道屏风,形成藏的格局。上茶排村民居围绕着元宝山,寓意着招财纳福,期盼田才兴旺,讨个吉祥的好兆头。上茶排村把宗族命运与元宝山、石仓溪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以自然神秘的力量增强了宗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筑布局如同一张来自几百年前的地图,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当年的机关和玄妙所在。这样的设计理念,呈现出了根深蒂固的风水观念,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智慧。

    我越来越好奇,这些外表不起眼的村落,其实个个精致圆熟,座座暗藏着乾坤大象。周边还有类似的村落与它们形成呼应吗?它们为什么要设计成各种风水形制?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松阳?带着诸多的疑问,我开始了漫长的“寻村记”。当我走访调查了松阳300多个村落之后,一些村落渐渐在我面前呈现出了历史的隐秘:“五龙抢珠”布局的杨家堂村、“魁星斗踢”布局的黄岭根村、板凳形状的吴弄村、倒钟形的周山头村、“鸟形村”后湾、“莲花村”章山……还有许多不显山露水的村落沉睡在大山的各处,等待时人去唤醒。

    这些村落虽然方圆不等,特征迥异,却千篇一律地以风水布局,村落各种属性都密布风水的痕迹,如同一道道暗语,让贸然闯入者不知所以然。松阳先人费尽心思设计出来的风水村落中,以船形村居多,在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些船形村呢? 

“古船”,安静地泊在松阴溪边

    松阳许多村名与水有关,比如雅溪村、象溪村、桐溪村、阳溪村、力溪村、樟溪村、新溪村、溪口村、港口村、黄埠头村、黄公渡村等等。它们有个一致性,全都坐落在松阴溪及其支流两岸,依山傍水,村落与溪流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仅从村名来看,界首村似乎与松阴溪关系不大,事实上,松阴溪在村外围划开一道力度饱满的几何轮廓,高大的堤坝牢牢地将村落固定在溪边。千年来,村落遭遇了无数次水患冲击,依旧顽强挺立,散发出恬淡沉敛的姿态。

    与那些充满水色光华的名字相比,界首无疑是一个黯淡的村名,但它在历史的过往中遗留有多个时尚的称谓:赤溪、清溪、佳溪。不难发现,界首村名在演变过程中,曾经一直离不开水。界首人充分享受水带来的惠泽,除了宽阔的松阴溪,村中还保留着一道古堰渠。界首人开门见溪,低头遇水,整座村落如同漂浮在明晃晃的水流上。村落堤坝由大块的鹅卵石砌成,围墙、墙基、拱桥也由卵石和蛮石垒砌,那些一排排、一列列、大小均匀、整齐而美观的卵石如同一群群刚从溪中畅游而出的青鱼,鱼鳞上还闪着水渍。整个村落以这样气势铺排下去,非常壮观大气,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源自水的力量冲击。

    界首成型于宋代,明中叶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格局。站在高处眺望,村落形状恰如一艘停泊在溪边的航船。村落中间大,两头尖,船头是西北方向的张氏宗祠,船尾是东南方位的禹王宫,一棵古糙叶树拔地而起,充满着向上的力量,如同一根船篙深深地插在船尾。村中一条长约500米的古驿道是船的龙骨,横向的小巷是船的骨架,块状屋宇正好是一块块拼接的船板。随着村落在不断地扩张,如今船尾延伸到了张公祠,由于地形的限制,界首整体形状未有大的改变。界首地处于水陆交通要道上,又是松阳、遂昌两县的交界,一直是松阴溪上游繁华的埠头,旅店、南货店、盐店、酒店、豆腐店、中药店等连片的商铺旧址印证了那段历史的辉煌。界首是一座由松阴溪船帮托举出来的商埠,由于财富的巨大积累,整个村落能够在各个时期得到扩建和修缮,从而保证了村落格局的完整统一。

    雅溪口村由松阴溪、小港、五尺坑、南坑源四条溪流交汇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而来,自古以来航运业十分发达,是瓯江上游重要的航运中转站,三座古码头以及古堰坝、古桥等设施基本保存完好,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处完整的航运遗址和商埠遗址。雅溪口地处交通要道,三条古驿道在村中交汇,它们分别连接着松阳县城、丽水府城、三都乡和大东坝镇,明清时发展成为一处繁华的陆路货物集散地,商贾文化十分兴盛。雅溪口也是一处船形村,周、施、徐三大姓氏以横贯南北的巷弄为界,形成了三个聚居区块,分别对应着船头、船舱、船尾,古代防洪体系相当完备。与界首不一样的是,雅溪口的古驿道并没有穿越村落的中央,而是建在临水一侧,这条200余米的古驿道北侧,坐落着民居、宗祠、香火堂、商铺、当铺、旅社、驿站、学堂、拳馆、民国乡公所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古建筑群。雅溪口村中少有古井,信奉风水的先人认为在村里打井如同在船上打洞,会将船体凿穿,这艘航船就会搁浅。

    朱山村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65)。村中古建筑群种类繁多,有传统民居、祠堂、香火堂、庙宇、戏台、学堂、凉亭等。朱山村先祖精通堪舆术,好览山水,见珠岱山环水绕,茂木修竹,谷地旷阔,可耕可读,于是选此风水宝地建村。村落座西朝东,坐落在一个高山谷地,四周山峦环抱,竹海茫茫,树木葱茏。朱山村从北到南分布在船形谷地的西侧山脚下,依山而建。朱村的先人在选址时颇具匠心,根据“船形谷地、五龙抢珠”的地形设计,徐山、凸泥头山、竹岗山、屋后山、高田坪山五座山脉合拢形成一片谷地,一条小溪自南向北,像一条玉带在村前绕过。古人将这样的地形视为风水上的“五龙抢珠”,具有“祥龙护佑,一帆风顺”的理念。

    清人叶葆彝在《古市志略》一文中记载:“全市形若斜长方,形学家谓为船形。古昔之时,市之首尾各有一塔,若船篙,然今已倾废,僅城头庄有塔头社之社名,下街庄下有塔头演之演名耳。近人因地方衰息,远不如前,土著之户奄奄无生气,而侨居之族颇多蒸蒸蔚起,以为船无篙以镇定之,被水动荡,故利於流寓,而不利於世居,有主张恢复原塔,以资补救者……”

     叶葆彝是清末古市人,他记载了当时的一则趣闻:古时古市之首尾各建有一塔,如同船之篙,到了他那个时期,塔已倾废,仅在城头留有塔头社的地名,下街也留有塔头的空名。深信风水的当地土著认为,他们居住的这艘象形的船没有了船篙,不利于世代居住在此的土著,却利于后来搬迁到此的侨居之族。他们将家族的凋敝与败落归结于此。因此,土著们提出重建二塔,恢复古市船型风貌,祈佑土著家族的兴旺发达。

    沿着松阴溪一路寻找,一座座船形村浮现视野——靖居村宛如一艘扬帆出海的航船,弯曲的溪流就像一根缆绳将船系在水口;下排茶村周边群峰围出一处平静的港湾,而村落如同刚刚靠岸的船舶;还有南岱村、赤寿村、象溪村......船形村布局大同小异,局部设计别出心裁,村头种一棵笔直的乔木取意竹篙,村中心植一棵樟树取意桅杆,村头密布一排红豆杉或者樟树,把它们想像成系缆绳的木桩……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船形村落坐落在松阳的山水之间呢?

    松阳村落大都依松阴溪水系而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松阴溪是松阳的符号。客观上,松阳多数村落地处两山夹一沟的狭长地带,船形设计既是最合适也是最无奈的选择。松阳人对船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和寄托,松阴溪在崇山峻岭中打开了一道缺口,满载大米、烟叶、茶叶、山货、木材等货物的船只从松阴溪出发进入瓯江,船将他们与外面的世界维系在了一起。这些依山傍水的村落希望以航船的布局避免水患,希望以水为动力推动宗族的蓬勃发展。同时,这些带着“扬帆起航”、“一帆风顺”、“乘风破浪”、“满载而归”吉祥寓意的船形村落承载着家族心愿,为松阳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松阴溪水道已经隐入沉寂,沿岸的埠头、渡口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船形村落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成了一艘停靠在历史长河中的航船。 

鸟形村,留给后人无穷的想像

    在摄影师叶高兴拍摄的一张后湾村的全景图中,后湾村沿着山谷的走向和溪流的流向拉开了两条弧线,扭动的线条让人隐约触摸到一幅生动而模糊的图案。把照片倒过来,我惊异地发现它的形状——一只栩栩如生的鸟!以山形、溪流、建筑、林木为线条勾勒出一只形象生动的鸟,甚至鸟头、鸟喙、颈、身子、尾巴都历历在目。打开谷歌地图,后湾村依旧是那只体态丰腴的鸟,它从地图中清晰地跳了出来,即使角度反转了180度,依旧能够看出一只鸟的形状。

    可以说,我是追踪着这只鸟来到后湾村的,后湾村不大,不到半小时就走遍了村落。后湾村较好地保存着传统风貌,宋氏宗祠、吴氏祠堂、宋氏香火堂、吴氏香火堂、白鹤五侯大殿、社庙等公共建筑以及二十余幢清代至民国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谷中。村中古道纵横交错,古道、石拱桥、古井、池塘、水利设施、堰坝、梯田等历史遗存依旧。

    我没有过多地在村落中停留,而是登上了西面的山峰,在此处可以俯瞰到整个村落。此刻,后湾村就袒露在我的眼皮底下,它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坳中,门口山、水旺山岗、水口山、富田岗、凤山田冈等五座山峰将后湾村团团围拢,五座山峰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后湾村与我在地图上所见的并无两样,此时,它如同一只归巢的玄鸟,静静地栖息在巨大的莲花之中。

    假如说这真是一只按照仿生学设计的“鸟形村”,那么,流经村落的溪流就是一条弯曲有致的“鸟肠”。沿着溪流行走,我很快就发觉到这是一条人工挖掘出的水圳,它的每一个弧度都恰到好处,不急不缓,不紧不慢,一泓碧水从水碓房一侧(地图上“鸟喙”的位置)流淌进村。听村里的长者述说,在水碓房下游十多米的距离处曾经筑有一道石拱桥,如果在地图上看,这个位置正好是鸟的颈部,弯曲的石拱桥跨过溪流,不正好形成这只鸟的喉咙形状吗?村中曾经挖掘有一口池塘(现已填平),它的位置正好处在鸟的胃部。在村西南鸟身与尾巴连接处,建有一座木桥,此处正好地处鸟的肛门。这条“鸟肠”从东北的“鸟喙”进村,贯穿“鸟颈”、“鸟胃”、“鸟肛”,通往各家各户门前,最后从西南的水口出村。村头的上水口建有一座水碓,水碓外就是成片的梯田,“鸟喙”对着种植着稻谷的梯田和舂米的水碓方向,似乎寓意着子孙后代丰衣足食,期盼着后湾村兴旺发达。如此栩栩如生的鸟形村在浙西南一带极其罕见。

    可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溪流进行了取直改造而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但“鸟喙”、“鸟颈”和出村一带的水系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后湾村水系在现实中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只是,这种奇妙的布局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想像。

    一座坐落在深山中的鸟形村,这究竟是古人刻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呢?我无处打听,翻阅了大量的方志与村里的《吴氏族谱》和《宋氏族谱》,均无记载。我在《松阳地名志》一书中,找到了这么一行字迹:后湾村地处鸟岭头山后水湾处,故名后湾。鸟岭头山!当这四个字出现在我眼前时,不由一阵惊悸,似乎印证了此村是人工刻意设计而成,但仅仅依靠一座山名还是无法让人信服。或许,这个谜团掩藏在了时间中,成为一道难以解答的谜团。 

水景观,营造出生机勃勃的高山水乡

    松阳人视水为财富的象征,水在村落中得到了最大化地应用,九曲水、玉带水、御街水、环抱水……松阳人将水流改造成各种吉祥的形状,幽暗的水色变得明亮,波折乱象的水流变得弧度饱满,水的变化暗喻风水的魅惑。

    南岱村先人利用地势在溪流两岸修建了近两公里长的堤坝,全部以块石、鹅卵石垒砌而成,高度从一米到三四米不等。他们将溪流改造成弯弓形,溪流由西向东呈弧形流淌过村落南侧,形成风水上的“腰带水”,被冠以“玉带缠身”的吉祥寓意。弯曲的水流在风水上又象征着财源滚滚。先人在山溪上游至下游两公里长的地段,利用地形连续修筑和改造了二三十道堰坝。村民开门见水,一道道的埠头延伸到溪里,村民洗涤、取水非常方便。南岱村桥梁相连,矴埠相接,堰坝重重,流水轻吟浅唱,组成了别具韵味的高山水乡风貌。

    南岱村水系从形式上貌似渲染风水,事实上是先人在参透了自然规律后一次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经典范例。南岱溪属于山涧激流,落差较大,特别是山洪爆发时流速急、流量猛,弯弓形的河道是防洪的科学措施,有效地减缓了溪水的流速。从水利的角度来看,反弓水位置的河岸会被不断侵蚀,而居住在腰带水位置会相对安全,这也是南岱村在数百年来很少遭受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修筑堰坝实际上是为了在枯水期蓄水,溪水在筑成台阶式的河床上流淌,水流缓慢,水得到了最大化利用。这样的村落在松阳比比皆是,松阳村落在风水改造中,水的功能被成功运用,最大化地体现了实用价值、景观价值和风水价值。

    火是木结构的民居最可怕的劫数,经过数百年苦心经营的松阳村落承受不住一场大火的侵袭。风水师于是在防火细节上做足文章,将自然规律、生活常识、水的秉性和风水隐秘地结合在村落规划、设计当中——周山头村南面的钟山坐落在朱雀位上,村落中心位置有一口如镜子一般的池塘,朱雀五行属火,这面所谓的镜子正对着钟山,池塘镇住了火气。一口大钟对应着一面镜子,谐音就是“终生平静”;官岭先人在村北玄武位上挖掘了一口水塘,遥对着朱雀位的大尖头山,这样的设计同样被认为以水克火,能够保佑官岭村的平安;坐落在山下阳月池与地坛交接处有一口古井,打此井是“固一方之生气,通一地之龙神”之目的;青路村王氏宗祠前开凿的月池取意“花未开、月未圆”,期待着宗族的发展越来越兴旺;杨家堂村水圳绕门冠以“玉带缠身”;大竹溪村“九曲水”穿村过......

    其实,这些风水吉语如同一场自我陈述,告诉世人——以水克火。这些布局既烂漫地追求着宗族理想,又理性地落实了消防措施。

    松阳多山而缺水,但是身在松阳你会误认为身处水乡,水口、水圳、水沟环连,水井、池塘密布,仿佛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的关系。山下阳、南岱、膳垄、黄岭根、下田、大竹溪、界首、松庄等村的水系相当发达,静态的水调节得动态丰仪,松阳先人以风水的名义将生机勃勃的水景观揽入村落的怀抱。 

水口,演变出绝佳的人居环境

    松阳村落整体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要求,村落四周环抱,溪水穿村而过,这样的布局最为理想。按风水的要求,水流最好是从西北角引进村,从东南角出村。水口是村落重要的风水宝地,经过历代人为不断地渲染编辑,宣扬迷信思想,水口被松阳人视为村落中最神圣区域。

    溪流两岸广植高大乔木,经过几百年的生长,数十株甚至上百株古树浓荫蔽日。水口的植被茂盛寓意着子孙后世枝繁叶茂,关乎家业兴旺,关乎宗族发展,更关乎村落气运盛衰。所以水口的一草一木都是具有灵性的,绝对不允许私自砍伐和破坏。松阳人呵护风水林如同自己的生命,不准任何人砍折风水林中的一草一木。从章山村水口清代的《禁永碑勒》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水口的信仰:自禁之后,不拘蒿草杂柴一应砍伐,凡我同人务必互相告诫共相劝勉,毋蹈前辙。如有不法之徒违禁者,轻者经公议罚,重则鸣官究治,决不徇情……遵守族规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即使1958年大办钢铁的年代,章山人也没有舍得砍伐水口树。

    章山村水口生长着一围围大树,我去的时候正值金秋时节,一树桂香冲破丛林阻隔,香气四处荡漾开来,这暗合了“贵客盈门”的寓意,他们期盼子孙早日“折桂”,能够荣登天子门亭,通过科举之路入仕为宦。一株枝叶繁盛的杨梅树在成片的阔叶林和针叶林当中并不起眼,它与桂花相偎着,取意“扬眉吐气”,寓意子孙后世能够光宗耀祖。一株数百年的大樟树如同华盖一般撑在水口处,树下是一座平水大王庙,也就是大禹庙。通晓风水学说的章山人在水口处拦有一口水池,南方属火,在朱雀位筑池镇火,保佑村落平安无恙。

    在松阳县,官岭村水口规模最大,水口四周黑压压地长满了樟树、红枫、香榧、柳杉、红豆杉、毛栗等各色树木,更多的是大片大片的竹林,风吹过,清翠的竹林左右晃动,节奏和韵律的一致性,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山体跟着清风摇动起婀娜的身姿。官岭村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162株,其他树木多不胜数,参天大树将身后的官岭村遮掩得严严实实。官岭村与山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致高境界。官岭村负氧离子特别高,空气特别纯净,水质特别清澈,整个谷地浮着一层温润的湿度,所以官岭村长寿老人特别多。

    许多宗族以举族之力营造水口,除了植树造林之外,还建有亭榭、楼阁、路桥、书院、廊桥等建筑,将水口建成一个巨大的园林。说明松阳先人受到了良好的宗族教化,坚信风水能够惠及子孙后代。科学已经渐渐破解了风水中的玄妙,删除风水中的迷信,风水的复杂性、神秘性和戏剧性逐渐被揭开,还原了它原本简单而统一的功能性。事实上,山林和水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天地人交织形成的互动气场,促进了个人的修行,形成健康的心理。林泉之处,可以净化空气,山水可以明目,良好的环境则能使人生理健康。植被丰茂的水口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旱涝和风灾、调节湿度,形成良好的小气候。

    松阳水口不受一时一势的限制,以变化丰富的地形为依托,山水、田园、村舍与水口相互勾连,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形成景物交织的天然画卷。像松阳这样,大部分传统村落的水口得以保存,放眼整个华东也极其罕见。

 

    经过一千八百多年的实践总结,受到传统文化的照射,松阳先人逐渐丰富了环境选择理论,以山水作为试验场,将道教“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在风水设计中。风水只是传统村落中的一环,却可从中探知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它是清晰的,不是孤立的。先人将对忠孝节义和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对兼济天下的向往,对儒道释的敬重,对宗族礼法的尊守,对宗教的信仰等观念与风水交糅,形成了包容并蓄的松阳风水学。

    松阳是初唐五代帝师叶法善、晚唐著名道士丰去奢、明初著名文学家刘伯温等一大批风水大师的活动场所,他们或出生于松阳、或在此修行、或与常往来于此,从松阳的县志、地方族谱、传说当中经常可以搜寻到他们的足迹,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风水大师的参与,促进了松阳风水文化的循序发展。到了明末清初,大批福建、江西以及徽州移民迁到松阳,福建与江西是中国风水学说的两大策源地,徽州是中国风水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松阳风水学有机地融入了各地的风水学理论,体现在村落及房屋、墓地的风水设计乃至日常生活之中。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兼收并蓄,松阳风水体系最终羽翼丰满。

    由于深受道家文化影响和程朱理学的辐射,松阳先人在选择水口林的树种、大门朝向、天井的大小、围墙高低、道路的走向、水流的形状等等方面都非常慎重,精心设计,他们善于从“天理”中寻找与村落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以及个人的住宅对应点,热衷于从文化上与人完成近乎天成的完美地对接,以求得上天眷顾的精神归依。松阳先人遵循大自然的法则,他们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的同时,还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以风水来兴利除弊、趋吉避凶,求得上天的赐福,以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子孙发达。他们以超拔的智慧巧借风水信仰,为建立良好的宗法社会、维持井然的生产生活秩序助力,奠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景观学,由此创造出守着规矩和方圆的风水村落群。

    即使步入工业文明时代,隐藏在浙西南大山褶皱中的松阳仍然是一个风雅的世界,风水、村落、人和物之间相得益彰。这些凝聚着前人心血和情怀的传统村落恍然如昨,成为古人安放在松阳大地上的一把把风水机关,向今人揭示着一张张神秘的风水图景。

                                                                                                  2015年10月《中国国家旅游》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松阳村落:

    杨家堂村、周山头村、山下阳村、吴弄村、横樟村、靖居村、界首村、六村村、官岭村、庄后村、平卿村、山甫村、朱山村、岱头村、横坑村、南岱村、吊坛村、大岭脚村、白麻山村、交塘村、桐溪村、桥头村、南州村、雅溪口村、后宅村、燕田村、洋坑埠头村、上坌村、呈回村、黄岭根村、毛源村、上庄村、松庄村、尹源村、酉田村、紫草村、横岗村、后畲村、黄上村、陈家铺村、平田村、塘后村、西坑村、黄山头村、黄田村、球坑村、梨树下村、沿坑岭头村、张山村、安岱后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