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授姜凤云
(2009-08-24 23:28: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致富的那些事儿 |
导语:姜凤云是山东大学电子系的一名教授,十几年前,姜教授退休后,放着轻松的日子不过,非得去种地。您还别说,教授种地,还真是种出了名堂。
现场:姜凤云给客户介绍
姜凤云:蔬菜种的不多…
解说:一到周末,不少城里人就会来到地处济南市长清区八宝峪的这片山上,除了参观旅游,顺带着从这里采摘些瓜果蔬菜。
现场:消费者
主要是来看看这个生态园是不是真的?经常在那里买韭菜,还有其它的菜吃,钱贵吧,还害怕是假的,来看看。
解说:忙忙活活的这位老先生叫姜凤云,这些游客是他专门从城里接过来的,除了免费接送,中午饭也是老姜的,这样下来,一天就要花去不少钱。但是,老姜却乐在其中。
现场:
姜凤云:让大家能亲自看看,这个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到底打没打药,到底长没长病?
消费者:放心、放心,这是原生态的菜,一点化肥农药不用。
解说:除了带领大伙儿参观他的花果山,还得指导技术员种菜。山上山下的忙活,一天下来累得够呛,被树枝扎破手,那也是常事儿。
现场:姜凤云被树枝扎破手
没事、没事
解说:姜老先生今年七十五岁了,退休前是山东大学的教授,三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深圳,还有个闺女在国外工作,按说他完全有条件在城里享清福,不用受这份洋罪。
同期:姜凤云
老婆子整天让我别干了,我还是要干,我一闲下来,我的生命本来该活九十岁,我可能八十岁就完了,生命失去一半了,人的生命在这里,如果脑子不动了,那离死就不远了。
解说:十五年前,这里还很荒凉,老教授退休后,一眼瞄上了这片荒山,决心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于是花了五十多万,把这一千多亩的山地承包了下来,从此,大学教授成了一位地道的农民。
同期:姜凤云
就因为上学多年,工作多年,脱离了农村农业,但始终还关心着农业,也就因为农业问题太多,什么农残问题、产量问题、质量问题,实际这几个问题摆在我面前经常转悠,我就想,咱再当农民,看看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想办法解决。
解说:姜教授出生在农村,儿时吃到的瓜果蔬菜,那种口感,那种味道,现在已经很难品尝到了,原因出在哪呢?姜教授当初就是想揭开这个谜底。
同期:姜凤云
我不是简单的农民,我期望所有的农民都像我一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解说:说自己不是简单的农民,并不是身份特殊,而是老教授坚信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照样种出高品质的瓜果蔬菜,为了实现这一想法,老教授不顾家人的反对,一个人搬到山上,一干就是十二年。
同期:姜凤云
很有感情了,那棵树在哪我都知道。
解说: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老教授发现,过量的使用化肥,土壤中大量的有益菌遭到了破坏,这是农作物不能高产、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瓜果蔬菜,姜教授研究出了微生态耕作法。
同期:姜凤云
微生态就是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达到微生态平衡,为了微生物在土壤中能够生存好,就得给它好的生存环境。
解说:为了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平衡,姜教授培养了大量的有益菌,并把它们加工成菌肥和菌液。把有益菌肥施到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增多,原来被土壤固定、作物不能直接吸收的营养元素被重新分解利用,而菌液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这样一来,不用施化肥,不用打农药,农作物照样长势很好。
同期:姜凤云
整个山都恢复生态,一棵树也必须用微生态培养出来
解说:高品质的瓜果蔬菜生产出来了,为了能销售出去,姜教授在济南市里专门开了个门店,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
现场:姜凤云念对联
横批是微生态耕作法,它的作用就是无农残免身体损害,富农家添健康补偿
现场:
消费者一:清香味很浓这个黄瓜
消费者二:我经常来买,小西红柿、韭菜,这是经常买的菜
解说:因为口感不错,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卖菜,为了打开更大的市场,一到周末,姜教授便组织城里人到他的生态园参观,一方面为了让这些消费者全面了解自己种出的瓜果蔬菜,另一方面,姜教授想把自己的生态园承包给城里人,这样才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现场:姜凤云
休闲旅游嘛,你休闲,你来种块地,城里人都喜欢有个二亩三分地,几分也行,礼拜天来管管,平时让我们的技工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