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蚁族”,不需要我们的讨论

(2010-03-16 13:53:59)
标签:

群体

启迪

八一制片厂

80后

茅侃侃

北京

杂谈

"蚁族”,不需要我们的讨论

文/红燕

近日,我与同事小瑞在八一制片厂参加了北京青少频道《天天悦读会》节目的录制。此次以“蚁族,应该留下来么”为主题,请来80后青年才俊、人称“混世魔娃”的茅侃侃,《面对面》栏目制片人高燕,新东方教育集团的职业规划专家古典,以及青年政治学院的副院长一起探讨这样一个族群的生存现状。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里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大学毕业生,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拼搏,低收入聚居群体。之所以将其称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在北京,蚁族主要集中在小月河与唐家岭,节目现场也请来了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同学。

事实上,我也是在参加节目录制前,才第一次听说“蚁族”这样一个称谓,但当我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这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人群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实际上,他们就是一群为了理想奋斗在大城市的追梦人。在他们的心中,始终都有青春赋予他们的激情与梦想。也许,在被提炼定义为弱势群体“蚁族”前,他们不曾想到用卑微与弱小来定义自己,恰恰相反,他们会觉得群居在一起是因为各自的奋斗,成为彼此成长道路上的伙伴。不可否认,生活会赋予他们艰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这样的艰辛想必是人人都必须去承载的吧!所以又何必要在这个群体上加重艰辛的色彩呢?

在《启迪》20096月下曾经刊载了一篇题为《概念化生活》的文章,文章认为“纷至沓来的概念就是给生活制造各种意义。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无法杜绝概念生活。可是,我们必须心明眼亮,避免被接踵而至的概念耍弄得不知天高地厚。无论那些概念多么神奇,我们都不该愚蠢地遗忘了一丈之内的生活。”如此的概念生活,或许也可以延伸为“标签式的生活”,不论是之前火热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以及一直被提及的“80后、90后”,似乎给一个具有特征的群体赋予一个统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蚁族”这样一个群体概念的传播,不正是如此么?

我想,不论是像“蚁族”这样的弱势群体,还是“富二代”这样的强势群体,社会最需要给予的应该是关注——关注他们的发展,从更为实际的角度,给予他们前行道路中需要的力量和帮助,而不是概念提炼之后的口诛笔伐,对这个群体的特征进行概况式的讨论与分析。

《启迪》作为一个媒体,一直秉承也力求传递给这个群体的是这样一种力量:让强者的概念建立在内心的深处,积淀精神的力量,用自己的奋斗冲破无谓的枷锁,通往自己向上的那条路。

 

                                 摘自《启迪》2010年4上

 

《启迪》

IQ(智商)、EQ(情商)、SQ(灵商,指正确的价值观)

上半月邮发代号12213 下半月邮发代号12215  定价:5

每月3号、18号上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